关键词:
七夕
乞巧
中国情人节
文化合法性
传统的发明
摘要: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诞生于古老的农桑时代,依托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七夕节是一个以劳动女性乞巧为内核的节日,与农桑生活紧密相连,大致在唐宋时期节日风俗逐渐固定下来,以乞巧求福活动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地域色彩浓厚的特色活动,尤其在宋代,由于都市文化的繁荣,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七夕节日的庆典活动在此时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元明清以降,七夕节民俗活动逐渐衰微,到了近世,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终结,与女性纺织活动息息相关的七夕乞巧活动益发零落。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尤其是破旧立新运动,传统民俗活动被简单地等同于封建迷信而遭受冷遇乃至禁止,七夕乞巧习俗在大多数地方不复存在,七夕节成了一个单纯的文化记忆。21世纪初,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外来文化“侵蚀”导致的民族文化意识的兴起,尤其是西方节日文化包括情人节文化的冲击,七夕的文化记忆被重新唤醒,随着七夕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和七夕民俗迎来复兴。但是今夕复何夕,今日的七夕节日内涵已经与传统的七夕节大相径庭,七夕节被赋予全新的文化内涵,获得了全新的文化景观,从旧时星空下的乞巧节转变成了都市夜景下的中国情人节。如今的七夕几乎完全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一个为了与西方情人节对抗而被创造出来的新节日。七夕节的当代重构是文化传统被发明的过程,充满现代色彩和商业气息的节日定位一步步取代了传统风俗活动的地位。七夕节的重构发生在多重力量的博弈与合谋之下,各方基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在相互制衡与合作中将七夕引向情人节的方向。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民族主义的迫切要求,传统节日文化借用政府权力突出重围,回归大众视野,同时经济利益驱使商业资本加入其中,商家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纷纷想从七夕节浪漫消费中分一杯羹。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文人学者也不断参与进来,为七夕的现代转型提供合法性的依据。总之,不同的力量在七夕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力量角逐中借助大众传媒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各种力量合而为一,共同促成了七夕向中国情人节的转变。当下语境中的七夕节已经不单单是公众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通的节日,而成为负载着丰富的文化政治内涵和消费经济属性的文化场域,正在超越地方和民俗,被重新构建为一个现代性的民族国家的共同节日。在资本主义扩张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传统节日的复兴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因为传统节日中蕴含文化内容能够唤醒民众的集体记忆,对节日传统的重新阐释是重整文化秩序、巩固共同体的重要手段。同时,节假日的休闲消费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来源,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受到消费主义的浸染而被改变,七夕的浪漫经济顺利地成为吸金利器。而互联网提供的载体,更是进一步加速了节日文化的传播,七夕不得不融合新元素以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爱情元素恰好能够适应新时代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社交互动进一步促进了七夕爱情元素的传播,由此加速了七夕节日文化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