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撒叶儿嗬”
变迁研究
长阳土家族
摘要:
“撒叶儿嗬”是土家族源远流长而形式独特的丧葬祭祀歌舞,至今仍在流传,又称“跳丧”、“打丧鼓”等,不仅表达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也是一门集歌、乐、舞三者为一体的民俗事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今,因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的转变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撒叶儿嗬”在现代的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现象,从灵堂前走到广场上,从丧礼中走向舞台,打破了一直以来“白天不跳丧”、“无丧事不跳丧”、“女人不能跳丧”的禁忌,出现了巴山舞、广场舞和舞台表演等新形态。本文通过文献阅读、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调研,挖掘传统“撒叶儿嗬”与现代“撒叶儿嗬”的形态,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借此反思“撒叶儿嗬”在现代的变迁。本文在绪论中介绍了研究缘起、阐明了选题意义、概括了“撒叶儿嗬”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分析了此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此基础上从四个部分对“撒叶儿嗬”的变迁加以研究:第一部分:“撒叶儿嗬”概述。首先对“撒叶儿嗬”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剖析了“撒叶儿嗬”这一名称的由来;然后分析“撒叶儿嗬”的流行区域和本次课题田野调查点的选择、及“撒叶儿嗬”传承情况;最后是对“撒叶儿嗬”展演空间和流程的梳理。这一章节主要是为了呈现传统的“撒叶儿嗬”,只有在了解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看到它的变化。第二部分:现代“撒叶儿嗬”的形态与特征。通过对“撒叶儿嗬”变化后的三种形态——巴山舞、“撒叶儿嗬”广场舞、“撒叶儿嗬”舞台表演的调查,分析现代“撒叶儿嗬”的特征,并将传统的“撒叶儿嗬”和现代形态的“撒叶儿嗬”进行比较分析,直观的表达“撒叶儿嗬”的变迁。第三部分:“撒叶儿嗬”变迁原因探析。根据前两部分对“撒叶儿嗬”传统、现代的研究,笔者归纳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原因来阐述其变迁,一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二是国家与本土文化精英的关切,三是民众的自我选择。第四部分:“撒叶儿嗬”变迁的反思。作为民俗文化的“撒叶儿嗬”,在社会的发展中发生变化是一定的,通过对“撒叶儿嗬”变迁的分析,笔者想要反思三个问题:一是现代“撒叶儿嗬”与传统“撒叶儿嗬”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二是现如今“撒叶儿嗬”的传承由谁主导?三是“撒叶儿嗬”的当代价值何在?最后在结论部分指出:民俗文化在不断适应社会的同时必然发生变迁,“撒叶儿嗬”也是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不断地变化而形成,因而对民俗文化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形式的留存,更应该关注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变化,提高文化自觉,理解民俗承载的意义,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以实现成功转型,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社会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