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评价
旅游资源
层次分析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开发与保护,成为历史文化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都很高的旅游吸引物。现代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利用。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特别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很丰富。现有成果的积累有利于本文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部的边界地带,是鄂西地区,西部与重庆市隔山相望,南部与湖南省相邻,东北部与湖北省宜昌市相接,位于两省一市交界处。全州以农业、手工业等轻工业为主,生产落后,人均收入低,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县市平均水平,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增加居民收入。同时,恩施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何保护、开发、利用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非常依赖于作为旅游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目前,对利用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停留在朴素的感性认识上,亟需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给予文化价值、游憩价值、开发条件以及开发潜力的评价,以作为资源开发的基础。本文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念、分类进行了界定,并系统论述了国内外相关理论。本文针对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建立针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对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系统量化,得出评价结果,进而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开发特点进行系统评价。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选取上,大量综合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对指标进行了筛选和剔除,最后形成了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基础价值、遗产质量状况、开发基础条件、开发潜力等,二级指标包括文化价值、游憩价值、基础设施等9项指标,三级指标涉及历史文化、住宿条件、交通条件等20项指标,并对每个指标的含义进行了解释与阐述。根据三级指标,运用问卷调研结果,对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重新认识与定量评价。依据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全新评价,发现制约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得分排名靠后的指标,是未来当地旅游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根据评价得分最低的指标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具体对策包括:完善恩施州旅游开发的产业基础,促进恩施州产业结构的调成,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大恩施州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合理利用现代宣传技术与方式;加快恩施州旅游住宿设施建设,改善恩施州旅游接待能力;提高恩施州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完善交通网,建立旅游专线等。同时,通过运用AHP法对少数民族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对该方法在的应用进行了检验,积累了资源评价的经验。对少数民族地区同类旅游资源评价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建议,可供类似地区旅游开发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