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恩施州
古树名木
资源现状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摘要:
古树名木是见证自然变迁和人类发展的珍贵文物,承载着历史的厚度,记录着珍贵的植物基因,因其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生态、景观和社会价值而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古树名木的生存现状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威胁。因此,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树名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恩施州古树名木资源现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系统分析,探索恩施州古树名木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据此提出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古树名木保护对策,为加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的技术支持。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恩施州古树名木在种类组成上丰富多样,隶属于57科139属279种,以柏科古树最多,占总科数的46.53%,其次是壳斗科的古树,占12.01%,其他科的古树相对较少,均不超过10%。
其区系成分复杂,科的区系成分有16个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分布型为主,共25科占总科数的43.86%,其中泛热带分布(13科)。属的区系共有25个分布区类型,在10属以上的有东亚及北美间断分布(21属)、北温带分布(19属)、泛热带分布(14属)、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11属)及中国特有(10属)等5个分布区类型,它们共同构成本区域属的区系成分的主体,占总属数的53.95%。
恩施州古树名木生活型组成方面,落叶乔木不论数量(10117株)或是物种数(137种)均占绝对优势,它们占总株数的73.85%和总物种数的49.10%。尽管恩施州地处亚热带北缘,但由于海拔偏高,气温偏低,导致古树名木以落叶乔木为主,这种现象与本区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性植被相适应。
由于恩施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别是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较小,加上成陆时间早,使其成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的“避难所”之一和生物区系主要的富集区和保存地,区域内的古树名木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占比高,以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典型代表,共有16科21属24种7329株,占总株数的53.49%,特别是区域内水杉和银杏数量显著,水杉5649株、银杏888株,二者占总株数的47.77%。
对恩施州91个乡镇及街道的物种多样性分析发现,物种数较少、多样性指数较低的乡镇及街道处于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物种数较多、多样性指数较高的乡镇和街道处于城镇化水平较低区域。
恩施州古树名木以树龄100至299年的三级古树个体最多(11957株),占总株数的87.28%。其胸径一般在100 cm以下、树高20-30 m、冠幅10-20 m之间。
(2)最邻近指数与泰森多边形分析、核密度分析结果均表明,恩施州古树名木分布格局为典型聚集分布,高密度区主要位于利川市忠路镇,为水杉原生母树的主要分布区;中密度区主要分布在巴东县的野三关镇,清太坪镇,鹤峰县的下坪乡和来凤县的大河镇。在恩施州古树名木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1500 m(占总株数的64.58%)、坡度30度以下(占总株数的81.25%)、黄棕壤类型(占总株数的80.01%)以及中高山地带中的森林和耕地旁(占总株数的95.64%),在坡向的分布上没有明显喜好。
(3)对恩施州古树名木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对古树名木株数、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呈负相关且影响显著;同时,水系长度与古树名木株数及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且影响显著,古树名木高度聚集分布区域与水系密集区域很大程度上相重合。
(4)对恩施州古树名木资源,提出了建立保护小区,改善生存环境;巧用先进技术,加强健康监测;打造专业团队,提高保护效率;结合当地习俗,完善保护制度;充分挖掘潜力,开发与保护并重六条针对性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