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家织锦
织锦艺人
技艺传承
土家族
摘要:
在机械大生产的当代,土家族织锦技艺等传统手工艺受到很大冲击。土家织锦在上世纪80年代短暂复苏后,迅速再现传承危机。由于,土家织锦的原生环境逐渐消失,织锦技艺的传承空间也在急剧缩小,直到国家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土家织锦才借此机会得以重获生机。但只有少部分土家织锦的手工艺人被认定为不同级别的传承人,大部分则继续默默无闻地织锦。然而,织锦艺人作为土家织锦的传承者在诸多研究中却少见其身影。酉阳县和龙山县交界一带处于土家族“母亲河”酉水河流域,这里也是许多织锦艺人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几十年前,这里机杼声不绝于耳,如今却随着手工艺人们的搬迁而渐渐消失。本文基于在酉阳县和龙山县近三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织锦艺人的视角,探索他们与织锦技艺的故事,分析不同的生存状态下艺人们如何传承织锦技艺。通过参与观察的方式,探究织锦艺人真实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状态。通过深入访谈,了解织锦艺人的生命历程以及他们对于土家织锦技艺传承的态度与看法。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绪论中主要阐释本次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背景及意义,并介绍了田野点概况。正文第一章从土家织锦的工具、工艺流程和纹样三个方面描写土家织锦的工艺特征,通过新式图案的更新周期缩短的发展现状,发现土家织锦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第二章主要阐释织锦艺人的类型及生存现状。笔者将织锦艺人分为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两个大类,分别论述不同类型的织锦艺人的生存现状,以典型案例来说明分析织锦艺人的特征,得出当代织锦艺人们会将生活情感带入到织锦作品中,并且多方学习、融合多个民族和地区的织布技艺来提升土家织锦织造技艺的总体特征;第三章主要论述织锦技艺的传承方式与艺人的作用,通过一手田野资料的整合将土家织锦的传承方式分为家族式、师徒式、学院式、培训班式四种传承方式。经过分析得出,织锦艺人在织锦技艺的传承中,起着决定土家织锦传承的活力、技艺创新周期以及技艺是否失传等重要作用;第四章探讨织锦艺人在技艺传承困境中所做的努力,在国家政策、社会大众认知和织锦艺人本身三个方面的影响下,织锦艺人选择和多个行业合作保护和传承织锦技艺。他们通过参加展览活动、参加比赛等方式向外传播土家织锦,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土家织锦。每一幅土家织锦是织锦艺人的生命历程的图册,蕴含了他们倾注的情感与人生感悟。现今酉水河流域一带老一辈的织锦艺人多数多以传承技艺为己任,极力改善当前织锦艺人年龄层次比例失衡的状态;年轻一代的织锦艺人们则开始注意到精致织锦作品的重要性,极力将土家织锦发展成当代人需求的文创设计产品。当今时代,坚守传统工序织造土家织锦的织锦艺人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年轻的织锦艺人无法完成全套织锦工序的情况一直存在且在不断加重,所以保护织锦艺人学习和传承技艺的空间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