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唐崖土司
传播价值
土家族
摘要:
土司制度沿袭了唐羁縻政策,始设与元朝,在清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而逐渐走向消亡,是中央王朝为更好管辖西南偏远闭塞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赋予土司王一定自治权,从而实现“以夷制夷”目的的一种民族政治制度。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湖北西部(鄂西),是鄂西明清时期著名的十八大土司之一,是“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单体规模最大,地面遗存最为丰富的土司城遗址”。2015年7月4日,由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遗迹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联合的中国土司遗产项目,成功通过世界遗产大会的投票,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拥有保存完整且规划有序的院落、道路体系,整体布局上模仿了汉族王朝都城的建筑特点,在当地长期以来,民间称其为“土司皇城”,同时,它还体现古代城市一体性的规划建设特征,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称之为“小故宫”。不论是作为区域文化代表,还是升格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唐崖土司城遗址都不可置疑地蕴含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全方位科学合理地开发,不仅能够宣扬鄂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更能够成为咸丰县甚至于鄂西地区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力量。然而,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已经三年过去了,在现实发展中唐崖土司城遗址开发保护力度不够,对唐崖土司遗址的价值意义没有提高相应的层次,在文化宣传、旅游开放等方面没有达到相匹配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仍有较大拓展空间。本研究从文献研究法入手,以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和土家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样本,深度阐述唐崖土司城遗址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历史、地理、乡土等文化价值。同时,因与本地土家族天然地融合,综述唐崖土司文化中具有的独特性,建构起唐崖土司文化的整体形象。再者,通过田野调查法,实地调研唐崖土司城遗址在保护开发的进程以及所遇到的症结。最后,通过传播学的角度探析唐崖土司文化所具有的传播价值及传播路径,找寻唐崖土司城遗址的文化如果进行价值转化,也同时分析出唐崖土司城遗址在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本文研究得出,唐崖土司文化自成体系,有着独特的文化个性,研究认为唐崖土司城遗址具有文化延续性及融合性特征,其深厚的文化及旅游价值能够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能够进行较高效率的价值转化。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唐崖土司遗址文化一直未得到较好的传播,认为唐崖土司遗址文化具有较大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潜力,特别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土司文化传播优势未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