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鹤峰
土家族
山民歌
文化变迁
传承
研究
摘要:
鹤峰山民歌“雁将班”是鹤峰土家族高腔薅草歌的一种,流行于湖北省鹤峰县中营乡二高山一带,是当地独有的一种在薅草时节,边劳作边演唱的山民歌。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雁将班”由开始的薅草专班的名称逐渐演变成鹤峰中营乡山民歌的代名词。由于土家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雁将班”这一鹤峰土家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正面临着后继无人、走向消亡的境地。本课题选取了湖北省鹤峰县土家族传统山民歌文化保存相对较好的中营乡,作为田野调查对象,以当地山民歌“雁将班”为研究个案。本课题试图运用文化变迁相关理论,采用音乐学中的旋律音调结构分析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重点对鹤峰土家族山民歌“雁将班”的变迁与传承进行研究,结合地方文化变迁与“雁将班”变迁和传承之间关系的阐述,分析“雁将班”历史上的变迁规律,讨论“雁将班”的传承困境,为“雁将班”在未来的传承寻找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办法,为鹤峰山民歌的发展传承做出力所能及的探讨和研究。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本课题所运用的相关理论、方法,以及选题的缘由、研究现状、研究范围、研究意义等进行说明,阐述本课题选取田野调查点的依据。文章着重运用文化变迁的基本理论,阐释了鹤峰山民歌是鹤峰土家族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阐明了山民歌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对鹤峰山民歌进行传承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二部分,田野点概况。介绍“雁将班”所在地——中营社区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山民歌文化背景。鹤峰土家族地区五彩斑斓的山民歌文化,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民族历史是分不开的。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土家族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第三部分,“雁将班”概述。从“雁将班”的文化归属、“雁将班”传承人以及传承模式等方面,对“雁将班”进行概述。“雁将班”作为鹤峰土家族传统山民歌中的一朵“奇葩”,承载着土家先民的勤劳和智慧。它曾经的繁荣,随着鹤峰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已不复存在,正面临着后继无人、走向消亡的窘境。第四部分,通过对“雁将班”音律、唱词等方面的变迁分析,阐述“雁将班”本体的变迁情况。“雁将班”的变迁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一,传统固定程式和旋律音调结构特征得以继承;二,在传统固定程式中添加新的元素;三,音乐属性中主要族性特征依然保持。第五部分,“雁将班”传承的分析。从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讨论社会变迁对“雁将班”传承的影响。对鹤峰山民歌“雁将班”在不同历史时期变传承况进行描述,分析“雁将班”的传承困境。第六部分,阐述社会变迁与“雁将班”传承的关系。一方面,“雁将班”的变迁、传承受到了社会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雁将班”的变迁和传承反观社会文化的系统变迁情况。“雁将班”的变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鹤峰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变迁。第七部分,结语。阐述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关于鹤峰山民歌传承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