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恩施
土家族
“女儿会”
“女儿城”
产业转化
“场”
摘要: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探索有效的开发利用模式,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既是发展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需求。恩施土家“女儿会”是湖北恩施地区一种独特的节俗文化,“女儿会”文化的现代建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慢慢走上产业化道路的过程。本研究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女儿会”的产业转化过程进行整体性观照,按照“女儿会”的原生性呈现——“女儿会”的次生态形态——“女儿会”的衍生态形态的逻辑思路,对从“女儿会”到“女儿城”的动态生成过程给予系统分析,总结其经验,反思其问题,以期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参鉴,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梳理“女儿会”的历史渊源,展现“女儿会”文化的原生形态,“女儿会”是土家族地区婚姻制度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产物,是以女性为中心的群婚制婚恋习俗的残留和记忆,是土家族文化“活化石”资料和土家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载体,具有开发和利用的潜能。其二,分析“女儿会”的现代变迁,“女儿会”文化空间由乡村转向城市的过程,是一个将“他者”与“自我”不断融合的过程,是一个既不脱离原有传统又增添新时代因素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文化移植嫁接慢慢走上产业化道路的过程。当“女儿会”远离其原生地最终落户恩施城,其已经不再是原初意义上的“女儿会”,已然成为了恩施地区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土家族文化展演平台,而这种展演形态就是“女儿会”文化的次生态呈现。“女儿会”文化的演变趋势体现为内部展演与外部展演两个层次。内部主要是激起成员的身份意识,外部则是将土家族文化加以“舞台化”呈现,完成“女儿会”文化的商品化过程。其三,“女儿城”是“女儿会”文化的衍生形态。“女儿城”的出现,呈现出政府与民间互动、展演与生活相联、原生与再造结合、特殊与普遍兼顾的形态特征,其聚合了以“女儿会”文化为中心的土家族文化资源,再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深度融合,表现为一个新的文化空间的产生。“女儿城”不仅延续了“女儿会”的传统,更设计了新的“女儿会”的表现内容。当然,“女儿城”目前的建设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未来的“女儿城”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生产,才能实现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表达。其四,对“女儿会”文化产业转化的动态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转化中的条件、原则、规律、路径与问题,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转化过程体现为“场”的转换,是空间性与能量性的动力结合。在这个“场”的转换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本土”与“外来”、“守护”与“激活”、“原真”与“仿真”、“模仿”与“创造”四大矛盾。这些矛盾双方的相互纠结、对抗、调和、补充的多种“张力”,赋予少数民族文化以强盛生命力和发展创新的动力,促其形成丰富多元的面貌和景观,使其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恩施土家族文化的原生态呈现“女儿会”到恩施土家族文化的次生态呈现现代“女儿会”,再到恩施土家族文化的衍生态呈现“女儿城”,体现的正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换过程,从“女儿会”到“女儿城”的“场域”转换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逐步变成为一种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成为特色文化产业园文化生产的要素,其转化过程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