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初中学困生
学习效能感
提升策略
摘要:
“学习困难”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以往的研究表明,学习效能感低下是学困生与非学困生显著的差异表征,在导致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中,学习效能感低下是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初中阶段(12-16岁)是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衔接的纽带,关注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提升,是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顺利融入和适应社会的前提,这也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缩短地区教育实效差异,实现社会平衡发展的切实要求。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法,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查取样。考察了该地区初中学困生学习效能感表征,深入分析了影响其学习效能感的因素,并构建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以此探索初中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研究首先抽样调查了初中学困生学习效能感的特征,研究发现,学困生的学习效能感显著低于非学困生;在性别和年级分布上无显著差异,但存在城乡差异,具体表现为农村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显著低于城市学生。其次,分析了影响学习效能感的相关因素,构建了学习效能感的调节中介模型,研究发现,自尊水平、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等因素都能显著预测学习效能感;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调节变量,能够调节学业困难对其自尊水平及学习效能感的消极影响。最后,基于抽样调查结果,本研究拟从学校如何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社会支持感知力、心理弹性水平、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探索初中学困生的学习效能感提升策略。
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内部心理动因:学习效能感的特征、影响机制和提升策略,为初中学困生的教育解困策略提供了心理学视角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丰富和完善了初中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同时,通过实证研究的第一手数据,能够直观了解和掌握初中学困生的学习效能现状,对帮其提升效能,促进全面成长成才,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