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空心化与发展不充分等现实困境。乡村旅游具有融合性好、关联性强与受益面广的特点,在优化产业结构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者的协调发展成为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思路。在梳理既有文献与参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耦合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定性分析。作为乡村地域系统下两个并列地子系统,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在发展目标、空间、资源要素与组织管理方面都具有较高地耦合性。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要求为乡村旅游提供发展方向与政策支持,对其发展形成外部推动力;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带来人力、物力与财力,在经济、文化、生态与组织方面促进乡村发展,驱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实现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发展对该地区乡村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恩施州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以及优越的交通区位,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具备先天优势,但其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因此,选取恩施州作为研究样本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发展性与价值性。对恩施州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深入地定量研究,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对于促进恩施州以及其他民族地区乡村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环境改善与乡风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遵循“理论机理剖析—指标体系构建-耦合协调测度-时空演变分析-影响因素识别-对策建议提出”的逻辑链条,构建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基于2011年至2021年恩施州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旅游优先度模型、Arc GIS时空演变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的方法,对其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地评估,并细致刻画了其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针对性地对策建议,旨在完善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体系并为民族地区提供决策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1.恩施州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不平衡,且乡村旅游发展滞后于乡村振兴建设。2011年,恩施州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北强南弱的空间格局;2016年,恩施州西北部与东北部的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高,东南地区低;2021年,恩施州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形成倒U型的高水平区,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水平形成由西北向东南扩张的梯度空间格局。此外,实证结果显示只有恩施市形成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同步发展,其他7个县(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为滞后型。
2.恩施州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2011-2019年,恩施州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度已迈入成熟阶段,其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失调、初级协调、良好协调阶段,逐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复合耦合系统。在空间分布上,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形成了“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的空间格局。
3.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是恩施州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变化的关键。实证结果显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动轨迹高度一致。具体而言,当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水平提升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相应地上升;反之,若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水平下滑,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亦会随之降低。
4.影响因子对恩施州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作用具有时间异质性,不同年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可能不同。按2011年、2016年与2021年影响因子的q值均值大小排序,周边景区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星级农家乐与酒店数、城镇化率是影响恩施州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因子,乡村就业人员、路网密度、农业产值与非农业产值比、城乡居民收入差值、人均GDP、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依次递减。
基于实证结果,本研究从建立耦合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构建耦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几个方面对提高恩施州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