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家族巫术
巫师
神灵之巫
药理之巫
厌胜之巫
摘要:
土家族巫术文化源远流长,并日渐发展为土家族的民间文化。在建国之前,土家族巫术与整个土家族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治病救命等都与巫术活动发生关联,建国之后,土家族巫术日益消亡。经过对W地区一年以来的调查研究,笔者将该地区的土家族巫术分为三类:一是神、灵之巫,这类巫术多以大型的祭祀活动为主,同时又包含着敬灵、哄灵、惩灵等关于鬼魂的活动;二是药理之巫,这类巫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治病救人,它除了有自己的字号和咒语外会借助客观存在的药物或按摩推拿来给人治病;三是厌胜之巫,这类巫术也会借助客观存在物来体现自己,但是与药理之巫不同的是它借助的并非是药物,而是像桃木那样的可以承接巫师符文的物体。二十世纪以来W地区的各类巫术都有着不同的变化,但是总体来说都是走向了消亡,神灵之巫、药理之巫、厌胜之巫在民国时期的W地区可谓是依旧繁荣,由于社会条件很艰苦,又是征战年代,政府对百姓生计不关心,所以人们在当时事事都依靠巫术。建国之后,虽然政令上禁止巫术活动,但是由于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地人在生病时往往会求助于药理之巫,所以这个时期当地的巫术只有药理之巫还在暗地里活动,其他的巫术活动基本上处于消失状态。改革开放之初,巫术活动又有所回升,后来随着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自发的不相信巫术,厌胜之巫可以说已经完全消逝,药理之巫也只是在人们首选了医院治疗无果之后才会选择,实质是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去寻找巫师,至于神灵之巫则主要运用在特色旅游文化方面,比如跳“摆手舞”。二十世纪以来的土家族巫术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功能也不同,这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土家族巫术的变迁。在民国时期,神灵之巫的功能主要是娱神,而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神灵之巫的功能主要是娱人,这种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进步,更体现了这个民族思想观念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