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化整体性
保护策略
土家族传统村落
鱼木寨
摘要:
传统村落作为现代文化发展的根源,近年来价值不断突显,其保护发展模式及其路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传统村落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面临消逝的厄运。其根本原因,在于村民对家园缺乏认同感,普遍认为乡村不再是“希望的田野”,而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因此,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第一要务:重塑村民的文化自信,吸引村民的回归,只有满足传承主体——村民的意愿,保障村民日常生活和经济收入,才能吸引村民的回归,让村民自觉保护“家园”;然后便是挖掘传统村落的独特文化,让“老树发新芽”,成为村民自身再生产的有力凭借,实现村落的“活态”保护与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部落与村寨便是最好的文化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尤其是交通设施的完善给恩施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旅游业增长了传统村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村落带来了新文化、新思想,导致许多传统村落过于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村寨的传统文化保护,其发展模式趋向于城镇建设方式,破坏了传统村落原有的乡土气息。目前,恩施州传统村落大部分采取了“文物式”的保护模式:划定村落保护范围,禁止村民自建活动,保持村落原生态格局,着重修缮和维护历史建筑,其目标在于将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的承载空间进行保护,近期目的是为发展原生态乡村旅游做铺垫,以此借助“外力”带动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虽然这种保护模式,快速的保存了传统村落的文化载体,短时间促进了村落的经济发展,但同时忽视了传统村落的独特文化价值,其本身不是“固化的”历史建筑群落,而是“活生生的”乡村聚落文化,包括村落空间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传统村落单方面的“文物式”保护模式,为旅游业发展做铺垫,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并不能维护村民们的长久利益,同时无法保障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传统村落文化整体性入手,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厘清传统村落的文化的整体构成,以恩施州土家族传统村落鱼木寨的保护策略为研究重点,深入调查分析鱼木寨文物保护实施现状,并分析村寨原住民集体迁入新村,对村寨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正面效益和负面影响,试图通过深入分析鱼木寨的传统文化整体构成,探索村寨文化“活态”保护途径,提出复兴文化传承功能与整体空间活化保护模式:理清鱼木寨的文化价值构成,重塑村寨的文化空间,唤醒村民们的文化自信,激发村寨自身调节的“内动力”,实现鱼木寨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去除“空心化”,为恩施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模式及其路径提供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