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家族竹铃球
石柱县
中小学
开展现状
对策研究
摘要: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及重庆的石柱、酉阳、秀山、黔江等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竹铃球、摆手舞、珍珠球、板凳龙等。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竹铃球项目,从1995年—2019年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多次获得金奖和银奖的荣誉。2010年,竹铃球被列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竹铃球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石柱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力普及和推广以竹铃球为代表的传统体育项目,非常重视竹铃球运动在本县的发展,并定期举办竹铃球赛事来引领和推动全县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石柱县各中小学校作为推广竹铃球项目的主战场,全县先后已有18所学校开展此项目,其中民族中学作为竹铃球项目的代表学校,成立了竹铃球教研组,并出版了校本教材,将竹铃球运动引入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成立了竹铃球代表队。基于此背景,石柱县中小学开展竹铃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广基础和条件,本研究以竹铃球在石柱县中小学的开展现状为基础来展开调查,同时对当前形势下学校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学校竹铃球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从学校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统计等方法展开研究,探寻石柱县中小学校竹铃球的开展现状、推广程度及制约因素,为石柱县中小学开展竹铃球项目提供理论支持,促进学校与竹铃球文化协调发展。本研究通过对竹铃球的起源和发展、场地器材、运动特点及价值、主管部门扶持现状进行文献和实地调查,再对竹铃球运动的主要传承方式,学校竹铃球开展原因、开展现状、主要问题进行调查,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石柱县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竹铃球项目,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学校竹铃球运动的开展。石柱县竹铃球运动的传承方式以学校传承为主,全县中小学共108所,开展竹铃球项目的学校一共有18所(中学10所、小学8所)占比17%,其中民族中学、回龙中学和民族小学这三所学校是竹铃球传承基地。(2)石柱县中小学开展竹铃球项目的原因有:拥有于娱乐、强身健体和教育为一体的价值,深受学生和教师喜爱;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学校教学内容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文化传承人与运动员,为学生建立升学平台;代表省市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集体争取荣誉;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友谊。(3)土家族竹铃球在石柱县中小学开展的现状如下:第一,石柱县中小学开展竹铃球项目主要的开展途径有:政策推动进校园;编写教材入课堂;课堂延伸至课外;课外训练加比赛;定期开展运动会;赛事活动来引领。第二,石柱县中小学学生和教师对竹铃球运动的了解程度、喜爱程度、支持程度都较高,但在不同认知程度(非常、比较、一般)选项中有所差异。第三,石柱县中小学竹铃球项目的开展形式有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选修课、比赛、训练、节日庆典等;主要开展形式有体育课、课外活动和比赛;开展频率每周至少一到两次;各学校场地器材情况比较充足;资金基本充足,领导比较重视。第四,石柱县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可以满足学校开展竹铃球项目的常规教学,且年龄、学历、职称、职务结构合理,教师通过不同途径对竹铃球运动进行了解和学习,但外出培训和学习机会较少,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第五,石柱县中小学竹铃球项目先后参加7次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并多次取得金牌和银牌的好成绩,但因为竹铃球项目的特殊性,主要是以表演类项目在全国民运会中参与,暂未纳入全国民运会竞技比赛项目。(4)石柱县中小学开展竹铃球运动主要存在以下困境:第一,文化氛围欠佳,喜爱程度差异;第二,开展方式单一,普及参与不广;第三,场地器材不足,教学模式陈旧;第四,资金来源单一,专项经费缺乏;第五,机制不够完善,开展动力不足;第六,培养不够系统,科研跟进缺乏。(5)根据石柱县中小学竹铃球开展现状及出现的主要困境,提出一些经验与启示:第一,提升文化认同,培养文化自觉;第二,丰富活动内容,扩宽参与平台;第三,落实专项资金,完善相关制度;第四,加强师资培训,建立科研队伍;第五,强化基地建设,创竞技新起点;第六,联合协作机制,营建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