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鄂西南
土家族
传统村落
景观特征评估
核密度
保护策略
摘要:
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地形地貌和物质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景观,其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建筑技艺和山水格局等方面的综合载体,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是我国民族文化和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快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中,地处偏远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受到现代文化冲击,传统村落缺乏保护,景观类型减少,特征趋同,亟待研究以提供解决思路。论文以鄂西南土家族8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融合村落与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为目标,探究该区域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与保护策略。论文以村落基底-村落本体-典型案例三个层次展开研究。第一层,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CA)体系探究村落基底尺度的景观特征,利用Arc GIS软件,叠加海拔、起伏度、土地覆盖3种景观特征因子属性数据,生成基底景观特征图,并分析景观特征。第二层,基于核密度分析法,在基底景观特征上探究村落本体尺度的景观特征,结合物质和文化两部分景观,划分自然景观、建筑景观、红色景观、历史景观、传统技艺和非遗民俗6个类型,利用Arc GIS软件生成景观特征图,并分析景观特征。第三层,综合基底和本体两层面的景观特征,选取二官寨村、水田坝村、大集场村为典型案例,基于自然特质、人文特质、审美感知3要素描述和识别村落景观特征。景观特征的研究结果有:(1)基底景观特征共35种类型,传统村落主要分布有12个类型;基底环境统一,以中、低海拔为主,起伏高度以丘陵或小起伏为主,主要为农田、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景观;景观特征类型多的村落位于地势较低,坡度平缓,且有较多土地适宜开辟农田的山地;村落创造农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阔叶林和针叶林的自然植被提供建筑材料和生活能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衍生出独具地理特色的景观特征。(2)景观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覆盖面广的聚集区,景观类型多样且每种类型都具有典型代表村落;根据密集程度可分为核心区、集中区、缓冲区、过渡区和离散区,景观类型依次降低,其中建筑景观和自然景观特征表现最为多样;存在大量农田景观的村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更密切;受人为破坏小的西北部边界地带,生物资源和原始的传统技艺等景观格留存较多;较大的落差起伏有利于形成的梯田景观,相反有利于村落建设和发展,但难以营造特色的自然景观;东部偏远原始的村落,多利用山体材料构造建筑景观,同时红色景观较深厚。(3)综合三个层次的研究结果,总结景观现状特点:类型丰富多样、分区分级明显、发展层次脱节、特色保护缺失;相应的保护策略有:立足整体保护、分区分级保护、特色重点保护。研究成果可以为区域管理和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以期改善传统村落现状不足,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