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县级融媒体中心
土家族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随着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湘西州龙山县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了长时间的土家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龙山土家族非遗也引发了一些关注,但受众对非遗的这种关注是表面化且短暂的。当下,全国范围内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开始加快进程,在这个背景下,龙山土家族非遗有了新的、积极的传播生态,但也面临着一些传播困境,在此背景下探讨土家族非遗文化的传播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本文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首先梳理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龙山土家族非遗传播现状:梳理龙山县土家族非遗概况,梳理总结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前后龙山土家族非遗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发生的变化。首先县级媒体得到整合,一些企业作为新的主体加入进来,呈现了多元主体并存的传播格局,但各传播主体仍然呈现分散的状态;在传播内容上,继续立足民族文化,对土家族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进行了拓展;在传播渠道上,融媒体中心通过排查整合增加了媒介渠道的数量,同时针对各渠道不同优缺点进行取长补短,实现多渠道协作传播;在这些变化下,龙山土家族非遗文化取得了进一步的对内传承和较明显的对外传播成效。根据龙山县土家族非遗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下的传播现状,本文分析其在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四个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并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探究:在传播主体上,由于缺乏统筹引导,县域各级媒体融合发展受阻,导致了各传播主体在传播土家非遗文化时各自分散,没有形成传播合力;在传播受众上,由于在外来文化的持续影响下,县域内的主流媒体没有发挥好媒介作用,忽视了对受众文化认同的建构,导致了受众对土家族非遗文化虽然有较高的认同度却难以形成深度认知;由于消费主义的盛行和泛娱乐化影响的加剧,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下形成的融媒体中心过多迎合受众的娱乐化趣味,使得非遗文化内容被曲解,以表层化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文化的内涵得不到很好传递;由于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财政扶持不足,数字化传播渠道建设难以起步,导致了龙山土家族非遗文化传播范围难以扩大,对外传播受阻,龙山土家族文化无法真正“走出”龙山。最后,本文结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提出龙山县土家族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运用“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等传播学理论对龙山县土家族非遗的传播主体、受众、内容和渠道进行分析,尝试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为龙山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可行性建议,建议包含: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主导,贯彻各主体的媒体融合发展理念,搭建聚合多主体的媒体平台,来促成县域内多元传播主体对土家非遗的合力传播;通过合理设置议程,引导受众关注龙山土家族非遗,并且要发挥好媒介特别是融媒体中心这一主流媒介的力量,来构建受众的民族文化自信;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以动画、网络游戏、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客户端这样的方式和平台传递有深度的非遗文化,让受众接触到有“温度”和“灵魂”的文化内容,同时在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引进培养专业性强和热爱民族文化的全媒体人才;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传播渠道进行创新,建设龙山土家族非遗的专题数字博物馆,并积极与相关机构沟通合作,通过影响力更大的数字化平台把有深度的非遗内容传递出去,与此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改善自身运营模式实现自我创收,并主动学习省级合作平台的数字化理念和技术,运用数字化传播渠道拓宽土家族非遗传播范围。县级融媒体中心对非遗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为龙山县土家族非遗在传播思想、内容、渠道等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引,其自身建设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长远的过程。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传播策略不仅促进龙山县土家族文化更好地传播,对当下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