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家族
民俗文化
德育功能
摘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较于物质文化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刻。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了相应要求。因此,新时代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在科学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成熟,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精神文化生活仍然相对滞后,制约了社会的深层次、高水平发展。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打造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必须加强人民的精神道德建设。一方水土,哺育一方百姓,涵育一种精神。土家族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土家族人长期的历史实践,孕育了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积淀了悠久丰富的土家族民俗文化。这里的民俗文化,主要指凝结了文化精神的社会民俗。这些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经久不衰传承着的民族性格、思想特征及家国情怀等文化特质,彰显了其民族文化精神的时代德育功能的现实价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挖掘当代土家族研究的文献资料和调研成果,运用民俗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样的研究视角,较为系统地对土家族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展土家族民俗文化研究,拓宽土家族文化研究的范围,深化了土家族文化研究内容,有利于正确理解和处理土家族地区乃至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传承和发展土家族传统文化,既顺应时代要求,也助力于构建土家族地区和谐社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研究新时代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基本状况。遵循时代的价值原则、价值导向,并以此满足新时代的德育现实诉求,构建知行合一,和谐共享的德育价值体系。因此,研究厘清土家族民俗文化及其德育功能等相关概念,挖掘和梳理土家族民俗文化及其德育的新内涵和新举措。传承与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和谐、包容、共享的德育理念,消解社会发展的“痛点”,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以德育功能为导向,促进人与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行共进。在促进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人文技术融合的同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充分发挥新时代民俗文化德育功能的作用,阐释新时代土家族民俗文化德育的正当性、可能性和合理性,推动人们道德价值观向真善美不断靠近,彰显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实诉求。将土家族民俗文化德育功能从民族与世界、学术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多维视角中凸显出来,实现人的道德追求与社会价值最大化。其次,从实践层面分析研究当下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德育功能现状。尽管这与传统社会的德育在价值原则及导向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但其现实诉求仍存在着时代差异。正面来看,土家族民俗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可以为德育功能发挥厘清价值判断范围,提增道德价值,提升德育功能的实效性。负面来看,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俗文化的滞后性,多元社会文化的冲击,德育功能发挥保障机制的缺失;同时土家族民俗文化德育功能发挥过程中还存在着民族性与世界性、学术性与现实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这些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给土家族民俗文化德育带来了新挑战。土家族民俗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在实践上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再次,以问题为导向,分析问题,寻找因应之道。土家族民俗文化德育功能发挥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去解决。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观与德育观为指导丰富和发展民俗文化德育功能理论体系,必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与和谐包容的价值观。实践上,在实现德育功能发挥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内涵与人文技术的有效结合,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道德的有效培养和提升。最后,尝试探索解决问题之路径与对策。在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观和德育观的指导下,如何从实践上强化土家族民俗优秀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意识,构建人才、资源、价值的保障机制,打造包容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