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土景观
营造方法
土家族
鄂西南
摘要:
面对大自然塑造的不同地理空间单元,人类为获得生存的话语权,不断探索出应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生存智慧,营造出各具特色的乡土场景。一直以来,有关鄂西南土家族地区乡土景观的研究多从单一视角展开,或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传统聚落特征,或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研究传统村落的美学价值,或从遗产保护的角度分析吊脚楼营造技艺。而将鄂西南土家族地区视为地理空间单元,对该地区乡土景观系统性的研究少有关注。研究从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的角度,立足风景园林学科本身,聚焦于乡土景观营造方法,探究鄂西南土家族地区乡土景观特征、营造方法与形成机制;在大量田野调查、匠师访谈和现场跟踪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在万山稠叠、坡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下乡民营构出满足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营造技术、经验和智慧,总结其价值所在。第一部分:分析乡土景观发生的本底条件,描述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特征。在自然基底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共同组成一个集生态性、生产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地理空间单元,保障了乡民生计行为的开展。第二部分:聚焦于鄂西南土家族地区乡土景观营造方法,分别从地、水、农、居、匠、礼六个方面,详述了乡土景观的营造技术、经验和智慧。乡民谦和立地、择坡而居、顺坡而耕,探索出“平坝-坡地”的立体耦合方式,维系着完整的山水格局。积极解决人水矛盾,用水利治水害,探索出一套宜水宜地的治水方略,形成水系丰富、动静结合、与地合宜、管控合理、惠泽大众的水域环境。以山为源,向山索地,改坡为梯、改旱为水,依时而作,培育出健康的农业生产链,描绘出一幅四时动态山水农耕图。房屋或三五聚居、或独门独户,因地赋形,弹性布局;就地取材,坡地筑居,随“基”应变,增胜立景,培育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山居典范。能工巧匠,巧匠能工,匠师借用穿斗式建筑的灵活性,因人布局、因地制宜、因材施技,建造出结构稳定、使用方便、舒适安全的吊脚楼。土家族以礼相待,乡风文明,民风淳朴;相信万物有灵,祭祀祖先,崇敬众神;节俗活动,众人参与,左邻右舍,互帮互助,支撑着土家族乡土社会的健康运行和平稳发展。第三部分:从本底条件、行为主体、运营保障、约束准则、演进过程和作用机理上分析鄂西南土家族乡土景观形成的逻辑关系。目的在于更好地在认清乡土景观表象“是什么”的基础上推进到“为什么会这样”,以便更清楚地理解乡土景观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复杂过程。研究无意于构建研究框架,也不妄想得到乡土景观的普遍真理,而是想分析和阐释,实实在在记录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多元的景观特征和极具特色的营造场景,以期让人们重新审视乡土营法,留住地方营造之本,指导当下乡土建设,固守鄂西南土家族乡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