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王羲之书法
法的继承
书法理论
草书艺术
故宫博物院
中国
书写
墨迹
美学思想
理论著作
理论价值
技法
发展状况
统一性
书法史
理论史
发展史
作品
真迹
校注
摘要:
绪论
孙过庭《书谱》成书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纸本,草书墨迹.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谱》不仅仅是一部集前朝大成,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具有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书法理论著作.同时,在草书艺术的发展史上,《书谱》也是一篇煌煌巨著,全书三千七百馀文,用草书写成,墨迹流传有序.在中国书法史上,这种书法的理论和实践同时汇聚到一部作品中的情况极为少见,堪称双绝.因此,在深刻研究、观察孙过庭书法的笔法、结构和韵致的同时,又能与孙过庭的书法理论相对照,这种高度的统一性有助于我们通过研究孙过庭的《书谱》而了解到其当世之时书法的发展状况.
有关《书谱》的研究很多,或校注、或是考据,或是讨论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绝大多数着眼于挖掘《书谱》的理论价值.个别对《书谱》的书法进行研究的论者,也立足于《书谱》草书的技法探讨,或是仅仅引用前人如张怀瑾、米芾等对孙过庭的书法评价,简单的把之归入“王书”系统,并未能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和精确的论证.本文旨在从《书谱》的内容与书写,并与现存的王羲之书法摹本进行比较,寻找孙过庭继承王羲之书法的某些例证,试图讨论和加深讨论孙过庭对王羲之书法技法和精神的继承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