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北京故宫博物院
微信公众号
传播模式
摘要:
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中国地标性建筑,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一张展示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金色名片。近年来,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指导下,故宫通过引入新技术实现自我发展成为博物馆界的典范。就其文化层面的保护与传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个成功方向。身处新媒体时代,与时俱进的故宫人于2014年1月与腾讯合作开设官方微信公众号“微故宫”。经过5年多的发展,已开设故宫全景、故宫展览、奉旨签到等10个模块。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产出54篇10万+图文推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博物馆文化传播模式,让故宫文化“活”了起来,成为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改革的先锋。“微故宫”的出现打破了时空局限,让那些没有时间和精力到故宫游玩的人,实现了观赏故宫的愿望。因此,“微故宫”通过何种传播模式实现文化传播,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能欣赏故宫美景?其传播模式中的要素如何互动,呈现何种特点?非常值得研究。此外,2020年恰逢故宫建成600周年、建院95周年大庆。找出“微故宫”传播模式的不足加以完善,探讨如何提高文化传播效果,扩大影响力,也十分重要。此前,有博物馆学者将传播模式引入博物馆文化传播研究中,提出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单向与互动模式。但,大多是基于博物馆学视角的理论研究,缺乏基于个案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选择“微故宫”进行个案研究,将博物馆学与文化传播实践相结合,从传播学视角,以“5W模式”为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微故宫”不仅是传播媒介,还是与用户交流的窗口。因此,本文从“微故宫”的基本架构和功能谈起,找出“微故宫”传播模式的分析逻辑,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传播模式中涉及的其他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及传播效果逐一分析,进而剖析优势与不足,以期为“微故宫”提高文化传播效果,促进文化传播提供具体建议与改进方法。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为其他博物馆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文化传播树立典范。不可否认,“微故宫”的内容每月更新,本文分析时采用的最新内容在当下看来时效性略差。无法实时更新,有所缺憾。此外,本文是跨学科研究,缺少博物馆学科的系统化知识,在涉及博物馆相关内容分析时专业性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