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博物馆出版
文博出版
博物馆文创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与国民素质的大幅提升,兼具教育、传播、收藏、展示、社会服务等诸多功能的博物馆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博物馆出版自博物馆诞生之初便已有之,伴随博物馆事业发展至今,逐渐成为博物馆业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博物馆出版物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凭借承载信息量大,便于携带,保存时间长,阅读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等优点,已然成为博物馆功能的有力延伸。在博物馆受到更多关注的今天,博物馆出版理应受到充分重视。考虑到博物馆出版作为一种资源性出版,出版业务的开展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博物馆的体量与规模,各级博物馆出版水平差距巨大,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关注一级博物馆的出版情况,对于出版成果的考量限定为纸质出版物,线上观展、APP的开发、音视频出版等数字出版成果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此次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在广泛阅读博物馆出版主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国内多家代表性一级博物馆的出版工作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其工作流程与出版成果,并最终选择故宫博物院作为本文研究案例。美国学者罗伯特·达恩顿提出的“传播循环”模型是本文的理论支撑。在这个模型中,书籍的创作、生产、销售与读者阅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单独构成书籍社会的整体画面。笔者将该模型稍加调整后应用于博物馆出版,博物馆的出版循环圈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外部影响,出版物的生产过程,读者阅读反馈。本文关于我国博物馆整体出版情况的讨论以及对故宫博物院的出版案例研究均基于此模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博物馆出版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尤其明显。宏观层面,博物馆出版作为一种资源性出版,马太效应已经显现,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资源丰富的一级博物馆往往有能力调动更多力量投入出版,而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博物馆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某种程度上讲,故宫博物院代表了我国博物馆出版的最高水平,且远高于平均水平。微观层面,各博物馆内部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得较为彻底,鉴于我国博物馆的事业单位性质,出版动力不足是普遍现象,出版成果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奖励导致出版工作对于作者与编辑来说都成为负担,出版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后果是博物馆出版不能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选题重复、审美落后、定价不合理、传播功能缺失等。为了应对以上问题,笔者广泛吸取国外博物馆出版的经验,从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学术性与传播性的平衡、品牌打造、出版流程的优化、对读者的重视、行业及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国内的博物馆出版提供些许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