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端午节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节日类非遗
非遗传承保护
摘要: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中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最具特色。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区及秭归县境内,是上古楚文化与端午礼俗史的活态见证,在“纪念屈原”“驱邪避害”两大核心主题的统领下,有着丰富的节俗内涵,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同湖北黄石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组成中国端午节并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文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纵向承继为线索,共研究了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讨论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历史演变情况。历史演变介绍了秭归的人文生境并梳理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源流,将其源流分为三个阶段:魏晋初步发展时期,唐宋至明清趋于定型时期,近代以来新发展时期。其次探讨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在历史演进中,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最终形成饮食文化、装饰文化、医药卫生文化、娱乐竞技文化、祭祀文化、其他文化这六大文化。在总结归纳源流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具有历史、文化、精神、社会、经济五大价值,而这五大价值也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传承保护的基础。第三是关于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传承保护现状的讨论。通过文献查阅及田野调查发现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传承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果,端午习俗传承保护氛围和端午文化节品牌初步建立,但也存传承保护的相关政策不完善、数字化程度不高、缺乏资金和人才、端午文化节商业化气息浓厚、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最后是关于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保护传承的反思。通过分析认为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传承保护存在问题有内外两大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传承保护应结合多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学界、商界、新闻媒体及民众的积极参与配合,最终还俗于民众,树立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形成端午习俗传承保护的良性态势。总之,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传承保护是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良好实践,为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又一实例。借助对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传承保护实践的分析,为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作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