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俗文化再生产
民俗主义
清明上河园
摘要:
在现代旅游的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地区挖掘当地民俗文化,使之转化为旅游资源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这些被再次生产的民俗文化已经脱离原来的生存空间和原生语境,在这一旅游空间内民俗文化已经成为具有融合性、消费性的旅游产品,这是民俗文化转变的一种常态。当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是承载这种转变最多的空间,这类旅游空间的构建目的是为了带动地方投资和旅游业发展,在其发展中,民俗作为文化资本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民俗文化在被生产的过程中性质也发生了转变。清明上河园是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以宋代文化为主题的景区,至今已经经营二十多年,是一个主要依靠民俗文化生存的景区,作为民俗文化聚集地清明上河园在民俗文化再生产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
因此,本文选取清明上河园作为案例,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对清明上河园所在地开封的历史文化背景、园区空间布局以及仿宋建筑、民间百戏、历史剧目、市井生活等六个方面考察,来呈现清明上河园民俗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以及特点。第一,清明上河园的建设是为了开封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在这一空间的生产不属于自发行为,是在政府、企业、商家与社交网络等多方力量下形成的,是政治权利、资本、大众传媒、地方文化的共同创造,作为文化资本形式存在的民俗文化被不同程度的商品化,使旅游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第二,为了再现宋代空间,园区选取《清明上河图》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复原,并将其根据旅游需要在园区内进行重组,构建了宋代的景观,这一空间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客观条件,同时为园区内的民俗表演提供了场景。第三,在此空间下,宋代文化被挖掘,开封本地文化被生产,同时根据游客需求,现代文化被融入在内,形成了一个多种文化展示消费的平台,民俗文化在其中被资源化和价值化,并于其他文化融合。在旅游空间内,民俗文化的再生产呈现出杂糅性、消费性的特点。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完全建构出来的旅游空间,这一空间具有完全商业化打造、仿古建筑、以旅游商业业态为主的典型特征,它的整个建设过程涉及到多类民俗文化再生产的,因此,这一旅游空间里的民俗文化类型较多,是多种民俗事项的融合,本文通过打破以往集中关注传统仪式、节日或者某一民族歌舞等方面的再生产研究,从清明上河园这一具体的旅游空间去关注民俗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