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关联翻译理论
清明上河图密码
摘要:
悬疑推理小说作为大众文学的一个分支,凭借其烧脑的悬疑剧情及设计精巧的作案手法,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而历史悬疑推理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为故事背景,将悬疑与历史相结合,让读者在感受悬疑小说谜案魅影的同时,也让古典文化真实地“活”了过来。当然,这种以真实历史为写作素材的悬疑小说的翻译也必然对译者提出新的挑战。《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全六卷)历史悬疑推理小说以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为基础进行构思,作者冶文彪将《清明上河图》画中的824位人物一一赋予姓名,揉进该系列小说的推理故事中,通过复原824位人物的生平经历,全景展现了北宋的社会经济与世相民生。小说标题《清明上河图密码》简洁明了,对小说故事框架一言以蔽之,是整部小说的点睛之笔。此外,小说以北宋末年为历史背景,书中富含中国古代文化气息的文化负载词比比皆是。另外,作为一部历史悬疑推理小说,作者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使得小说情节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如何重现小说标题的点睛魅力?如何把这些富含中国文化气息的文化负载词的内涵传达给日本读者?如何处理作者预先埋下的悬疑线索?这些都给笔者带来了考验。本报告以格特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的相关概念为指导,探讨《清明上河图密码》日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关联翻译理论指出,在交际活动中,人类的认知通常具有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的特征,即取得最佳关联。翻译行为也是一项交际活动,译者应当充分发挥主体性,使译文读者能够以较少的处理努力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认知效果。在《清明上河图密码》日译实践中,笔者充分发挥主体性来理解原文,研究分析原文的文本特征,并结合日语读者认知语境和阅读期待,积极发挥主体性来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原文的刺激信号和交际线索移植到译文中,力求日语读者能够以最小处理努力获得最大认知效果,不断优化日语读者的语境效果。笔者积极发挥创造性来翻译小说书名,力求小说译名通俗易懂的同时,也能将小说内容一言以蔽之,实现点睛之用;运用意译、省译、加译、加注等翻译策略翻译文化负载词,缩小原文作者与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差异,力求日语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最大认知语境,形成阅读的连贯性;运用改译等翻译策略对悬疑线索进行翻译,力求再现小说悬疑气氛,为小说结局悬念揭晓做铺垫,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该报告立足于《清明上河图密码》的日译实践,通过实例就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发挥主体性展开讨论。笔者认为在关联翻译理论相关概念指导下发挥的译者主体性,可提高历史悬疑小说的翻译质量,提升读者语境效果和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