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僧人参讼
名公书判清明集
司法审判
摘要:
《名公书判清明集》是一部辑录南宋中、后期诸多诉讼判词的法学汇编,其主体内容为判词,同时还收录了一小部分官府公文。该书收录的判词反映了南宋时期司法官的法律理念,对研究古代司法状况尤其是宋代司法制度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两宋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相较于前面各朝都明显提高。另外,佛教世俗化的进程随着两宋佛教的不断发展而加快。受经济和佛教世俗化的影响,民间社会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多,“好讼”“健讼”之不良风气渐渐兴起。作为社会生活参与者,僧人也主动并广泛地参与到诉讼中去。本文以《清明集》中收录的僧人参讼的判词为中心,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首先从宏观层面概括了宋代僧人参与诉讼的案件类型和参讼的原因。接着按照“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逻辑结构,从微观层面对案件的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出“名公”审理此类案件的特点,试图从中探寻出司法官们在僧人参讼案件中的审判智慧。在文章的最后,先是对唐代和两宋时期不同法律背景下僧人的处境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民事和刑事两个角度,通过比较同一案件中僧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被定罪或者被处罚结果的差异来探析僧人的法律地位。研究发现,司法官们对宋代僧人的审判具有“民事从俗,刑事从严”的特点。在民事领域,僧人享有与其他民众同等的诉讼权利。在刑事司法中,僧人犯奸、盗罪受到的处罚最重。在一些案件中,僧人常常作为宗室犯罪的“替罪羊”,其地位明显低于宗室。和一般民众相比,受制于出家身份所赋予的特殊社会地位的影响,僧人往往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