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寒食清明诗
民俗
情感
艺术
时代特色
摘要:
寒食节是唐代最引人注目的节日之一,清明节也因与寒食节的关系在唐代走向兴起并逐渐独立,影响直至今日,二者时常并提,本文将涉及二者的诗篇合二为一,统称为“寒食清明诗”。首先,这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展现了唐代崭新的时代风貌,对研究寒食清明节俗的变化、唐代的节俗特点和风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唐人满怀高涨的热情投入寒食清明节,这些诗歌有助于我们从最贴近生活的民俗角度了解唐人的精神风貌。本文共分为四章,涉及民俗学、文艺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力图对唐代寒食清明诗作出综合深入的分析。正文内容包括:第一章将节日里的种种民俗事象、活动以及包含的文化内涵作为重点,从诗歌的角度深入民俗。主要分为禁火与改火、祭扫与踏青以及其他节日娱乐活动三个方面,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演进发展,唐人对寒食清明节作出了新的阐释,呈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即人文性和娱乐性的加强,褪去其神秘色彩,高扬生命活力。第二章对诗歌情感主题进行分类研究,概括为思乡与恋阙和需求层面的个体感怀两大部分,分析唐人在寒食清明节时展露的内心世界,其中思乡与恋阙作为唐代寒食清明诗的一对基本情感主题,可以清楚地看到唐代诗人在寒食清明节表现出的矛盾心态。个体感怀包括对生存境遇的感怀,及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社会性情感的感怀,以及更深层的生命感怀。继而探究节俗对创作主体继而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归纳出节日诗歌中的创作心理机制为在两度感兴作用下,完成世界→一度感兴→诗人(积累情感)→二度感兴→诗人(创作冲动)→作品这一整个流程。第三章对寒食清明诗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分别从寒食意象与抒情艺术两大部分切入。意象选取方面,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寒食雨、寒食夜、寒食花三种意象,抒情艺术则包括:赋比兴手法、情景结合、对比抒情、典故运用,以此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寒食清明节具有悲寂与欢愉两种基本审美意趣,而艺术手法的运用深化着这种情调的表达。第四章对唐代的寒食清明诗进行历时性研究,探讨唐代寒食清明节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唐代不同历史阶段的诸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动,从而对诗歌产生的影响。采取常见的四分法,分为初、盛、中、晚唐四个阶段,结合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可见寒食清明节不断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