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民日报》
元旦社论
政治隐喻
摘要:
本文以《人民日报(1949~2008)》六十年间的元旦社论为研究对象,以社论中出现的14种概念隐喻为切入点,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共时与历时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窥探政治隐喻与政治现实的关系和互动作用,力图为我国政治话语分析与政治传播、政治宣传研究的结合提供有益尝试。
文章分三部分:理论和方法、文本分析以及问题与讨论。
第一部分,理论和方法。本章介绍了Foucault的话语理论、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本文的分析路径——批评性话语分析,最后提出了文章所要采用的定量与定性结合、共时与历时结合的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文本分析。首先通过定量统计,文章筛选出14种隐喻模式作为分析对象。接着借助隐喻关键词,同时结合社论中的实例和人们的认知经验对这些概念隐喻进行定性考察,分析了政治隐喻与政治现实的关系和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出元旦社论隐喻的五个特点:
第一,隐喻选用相对稳定。
第二,用于建构消极意义的概念隐喻基本消失。
第三,新兴起的概念隐喻一般用于建构积极意义。
第四,一般具有【+稳定】、【+动态发展】和【+原型范畴】三个语义特征。
第五,政治隐喻对政治现实有渗透、建构、推理、评价、分类作用,政治现实对政治隐喻有调控作用。
第三部分,问题与讨论。本章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社会学、新闻学及传播学的相关知识,结合社会语境和人的认知经验,讨论了元旦社论概念隐喻历时变化的若干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
第一,媒体通过政治隐喻在政治现实中的作用,掌握了话语权,从而获得了形塑社会的权力。
第二,政治现实调控政治隐喻的使用,使得样本中的隐喻使用与我国社会政治变迁及中共政治理念的发展极为契合。
第三,受众和媒体也是影响隐喻使用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