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美食探店短视频
景观生产
消费文化
消费认同
摘要:
探店可以被看做一种伴随我国不断开放的市场经济与人民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发展出的服务行为。近年来,随着社交平台的发展,美食探店短视频逐渐占领了大众视野。博主分享自己对某家店铺或是某个食物的消费经验,对观看者形成的消费行为与认知的影响逐渐得到重视。文章聚焦当下的抖音平台美食探店短视频,选取20位抖音平台的探店博主的短视频,通过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视频内容进行剖析,同时辅以参与式观察对这些短视频博主与受众之间的日常互动进行记录,并随机抽样选取受众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期考察抖音平台美食探店短视频从影像创作、传播到建构起景观的全过程,从而剖析其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如何对观看者实施隐形且温和的控制。文章思路如下:第一章“‘美食探店’的媒介呈现变迁”以媒介环境变迁为轴,纵向梳理了“美食探店”行为的媒介呈现在不同时期的表征。从电视媒体时期的美食节目到火爆当下的美食探店短视频,寻找并分享美食消费经验始终是该类节目的核心议题,而这一行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逐渐从分散的个体经验分享转向了规模性、职业化,形成美食探店短视频饮食消费经验的主要提供方式。第二章“美食探店短视频的表征”立足于美食探店短视频文本,从内容选择、创作手法与叙事风格三个方面展开剖析。首先,在内容选择方面归纳该类视频对地域及家乡文化、猎奇与陌生感和日常生活元素的取向偏好。其次,在创作手法部分总结了美食探店短视频在视觉与听觉上营造的沉浸式在场感。最后,在叙事风格方面,重点归纳了炫耀自身消费体验的“消费偶像”,为观众解说新奇的饮食经历的“打卡游客”以及作为“拼桌食客”营造出虚拟在场感与视频观看者共进“一日三餐”的三种叙事方式。第三章“美食探店短视频的景观批判”以美食探店短视频景观化的原因出发,分析了短视频在生产传播过程中对观看者日常生活的建构本质。按照居伊·德波的理论逻辑梳理了影像与真实分离,建构符号意义影响观看者的消费选择,以及视觉文化消费的上下流动激发起观看者对脱离日常生活经验的消费经历的欲望三个角度探析景观如何实现对观看者日常生活的统治。最后,文章强调了美食探店短视频景观对观看者日常生活定义权的消解,以及对内容生产者在个人体验与内容生产逻辑的颠覆等负面影响,试图以景观社会理论对当代消费社会异化现象进行正本清源。通过拆分美食探店短视频的内容元素,剖析美食探店短视频景观化本质,文章发现:极端的符号消费代替了人们真实的消费选择,大量的景观在人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建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短视频观看者在看似自由选择环境中失去了对美食的判断与选择能力,甚至可能在无形中失去了对日常生活的解释与定义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