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饮食文化
“舌尖乡愁”
摘要: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成功播出,有关该纪录片的讨论层出不穷,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效应持续发酵。学者从创作、传播、叙事、创新等多个纬度对其的成功要素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推动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热潮。结合当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借助影视学、饮食人类学、美学对美食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的乡愁话语展开研究。通过对乡愁诱因的分析,提出“舌尖乡愁”中含有的类型形态及其内涵。结合中国悠久深厚的饮食文化历史,剖析在现代社会中饮食行为为何能够广泛引起大众的“舌尖乡愁”,以厘清“舌尖乡愁”产生的内在文化逻辑。在合理建构“舌尖乡愁”的基础上,提出作为文化认同的饮食活动能够有效帮助人们凝聚集体记忆,从而构建民族的文化共同体。文章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列举并分析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中“舌尖乡愁”的类型形态,其中包括“生态乡愁”“伦理乡愁”“人文乡愁”三种不同的乡愁形态,并探讨了“舌尖乡愁”的分类依据。从其定义、触发对象以及内涵的差异而言,“生态乡愁”是自然层面的乡愁,触发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之情,“伦理乡愁”的产生源于社会中人与人相处的规则冲突,表现的是传统伦理在现代秩序中的不适应和惶惑,而“人文乡愁”则是源自文化层面的乡愁,呈现的是人在选择生存方式时的困境。因此,“舌尖乡愁”并不是内涵单一的乡愁形式,而是蕴含着多种不同形态乡愁的丰富表达,对“舌尖乡愁”类型形态的剖析有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广受赞誉的原因,也同样有利于对乡愁文化的深入研究。第二部分论述的是“舌尖乡愁”的生发机制。这一部分借助饮食人类学对饮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通过了解食物隐含的象征意义、伦理意义,指出食物的选择实际上是人们乡愁情感的一种身体实践,是经由味蕾的确认寻得精神上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提出“舌尖乡愁”之所以能成为一股社会潮流,是因为在社会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事物自然而然地带上了现代性,而现代性解构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使得人们倾向于从饮食中寻求认同和归宿。最后,结合“舌尖乡愁”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指出“舌尖乡愁”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人获得自我身份以及能够助力集体记忆的建构。第三部分从艺术层面出发,探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美食题材纪录片是如何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方式呈现“舌尖乡愁”。首先从视听语言的层面出发,认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奇观化的方式将食物呈现至屏幕以供消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有关美食的叙事是故事化的、符号化的,以此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和味觉。其次,从生活化、平民化、诗意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舌尖乡愁”的叙事策略,认为生活化的美食表达更能贴近观众的感官真实,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有利于拉近与观众的沟通距离,而诗意化的表达则与抽象的乡愁情感更切合,能更好地唤起观众的怀旧情绪。再次,从饮食文化中洞悉其中隐藏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家文化”“和文化”“礼文化”,认为中国式乡愁温润于温馨的家庭场,原生于人际交往中的“人和”“尚礼”等文化场中。在对“舌尖乡愁”做出综合分析后,在结语部分提出《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构建了城镇化背景下浪漫主义式的乡愁叙事方式,有效地缓解了在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精神焦虑,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对乡愁故事的浪漫主义式传播需要把握一个叙事的力度和深度问题,谨防人们过度依赖纪录片中构建的理想田园,应倡导观众回归现实,积极乐观地体会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