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美食纪录片
地方性
文化主体性
本土化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随着全球互联下“地域的消失”,世界逐渐联结成为“地球村”。媒介作为一种传播介质链接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推进了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杂糅。在媒介的迅速发展下,受众通过不同媒介“观看”地理空间,对地方不断地进行着解构与重构。地方并不是一个实体的概念,而是一种身份,一种结构性的位置。地方作为一种感知的价值中心,又充当着社会与文化意义的载体,承载着激发地方文化生命力的价值功能。人类不再将地方视为简单的进行劳动生产的物质空间,而是与空间一样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与感知对象,把它看成是可以传递内容,富有多种意义的生产性文化空间。
21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国家尝试以纪录片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其中美食纪录片已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载体。论文选取中国美食纪录片(2012-2022)为对象进行文本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依托媒介地理学与文化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论证了中国美食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必要性。揭示中国美食纪录片既是一种社会实践,又是一种文化实践,更是一种超越艺术现象的文化现象。
第一章对中国美食纪录片自1979-2022年以来的创作流变,作了具体的客观的描述。分析表明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与媒介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播出平台也逐渐从传统媒介向现代媒介进行转向。指出中国美食纪录片正在被全媒体平台深度媒介化,媒介的延伸拓展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
第二章探讨了中国美食纪录片地方形象的建构,其文本内容富有地方化倾向与地方性内涵。认为饮食作为充实的经验对象,承载特定的社会象征意涵。国民以饮食为中心形构起了社会生活互动链,并借助饮食呈现地方社会,实现地方景观的生产。
第三章分析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地方性呈现方式。通过影像内容的形构,中国美食纪录片呈现出主体对地方的认知表现,隐含着对地方的情感记忆与文化感知,书写出具有人文化意涵的地方意象,完成“地方的再现”。
第四章指出中国美食纪录片真实观是奠定其文化主体性的基础。在地方文化的建构中,既要对文化主体进行真实表达,又要推动文化主体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走向体现“文化主体性”的首要条件。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文化主体性表达,分析其内在的文化逻辑、文化选择及文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确认自我、反观自身、找寻共同体的过程寻求认同。中国美食纪录片所呈现的地方文化与饮食文化构筑了中华饮食文化认同的基础。人对当地所产生的自身认同越准确越清晰,对地方认同及文化认同的共识越深刻,越能凝聚在一起。并指出饮食文化是共同体文化认同的核心构件,不同地方的个体透过饮食达到文化的共通共享,同时作为共同体身份的象征切实产生了共同体凝聚的效能,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想象的共同体,完成经验共同体的重塑。
第五章主要探讨中国美食纪录片地方性话语的建构路径,通过地方视角的深度传播、服务于本地受众以及强化地方风格和特征等方面着力,以此实现媒介间协同传播的“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在尊重和吸纳全球媒介的同时,坚守地方性的优点,寻求其他文化与地方文化观念的契合点。指出在地方的生产传播中,纪录片的传播不可能成为一种超然于地方文化的旅行,它必须根植于本土,才能定位于当今纪录片传播的全球语境中,从而成为“地方性”的话语。
第六章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深入剖析中国美食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在传承与发扬,积聚品牌效应走向本土与跨地,坚持“中国特色”的地方重建与坚定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地方性、主体性、时代性,从而谱写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地方感。以此助力中国美食纪录片走上以影像传播为手段,以文化传播为内在责任的健康发展之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展示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
结语部分阐释中国美食纪录片作为一种特色显著的纪录片题材,因袭、推广、形塑、更新着中华饮食文化,应发挥其“文化黏合剂”效能,使国民藉此在持续整合进程中自觉生成“全民一体”感,从而体现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发展”的传播理念。中国美食纪录片传播人文观念、构建中国话语,力图让原本属于个体层面的人文观念上升为共体层面的国家认同,塑造更有人文内核的国家形象。揭示美食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美食纪录片当承载使命,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真正实现中国题材的世界表达。并指出加强中国美食纪录片地方性的文化传播研究有助于世界各地人文交流,文化互通的全球文明倡议,有关问题的探讨亟待拓展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