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供养人
皇帝皇后礼佛图
主从形式供养人
胡服
汉服
龙门石窟
巩县石窟
摘要:
本论文讨论在北魏洛阳时代的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成立的汉服贵族供养人像,阐明其图像内容和构图以及表现特征,探讨偕同随从的贵族供养人像形式的成立情况及其起源。供养人像是北魏时期佛教美术中的常见题材,其目的是记录捐赠造像的事实,同时也显示作为皇帝臣民和国家成员的自我存在。尤其是北魏时期,将皇帝和佛陀视为同等重要的角色,供养人自己的形象也以鲜卑风俗来表现。但是,在5世纪末,受北魏第六代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的影响,官服从鲜卑服改为汉服之后,在佛教造像中公开表现的信徒形象,也变成身穿汉服的优稚姿态。同时,龙门石窟古阳洞出现了汉服贵族礼佛图,从以往的同样形状同样大小的造像排成一列的单纯结构,发展成在主人前后伴随大小随从人员的'主从形式'。这些随从人员有多种姿态,如从左右扶持主人的,执主人衣服下摆的,在身后拿伞盖、翳和羽葆的等。他们的衣服、冠帽和发型等表示着身分、官职和年龄的不同。同时,在宣武帝发愿建造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出现了带领二十多名随从的、戴冕冠的皇帝供养人像,是符合'皇室开凿窟'的壮丽供养人群像表现。这个新的'主从形式贵族供养人像',给予画面深度和动感的巧妙构图,以及体型小巧的人物像和流畅得如同线描的衣纹等,是在画卷和屏风画等绘画作品中培养出来的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