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服饰制度
服饰价值
伦理规范
摘要:
伦理世界与物质世界是一体两面的存在。本文以史料为出发点,挖掘蕴藏于服饰之中的伦理原理,而作为应用型的研究,对历史现象的挖掘剖析显然不是最终目的。最后一章对现代服饰相关行为中道德缺位现象进行披露,以期对有关服饰的伦理道德提出实践原则。回顾整个研究过程,大体是以“介绍唐朝服饰(男式常服、女式襦裙、胡服等)——从伦理角度剖析服饰现象”为一条行文线索;又以“平铺服饰现状——披露其中不正当之处”为第二条线索。再以唐朝之史照今朝之实,对当代服饰领域提出几条伦理性建议。以儒家伦理为主线,道家、佛教等各家伦理为支线的古代中国伦理世界,规范着古代中国服饰世界。经由服饰制度反映出的等级秩序,正是古代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复杂多样的思想流派发生碰撞,孕育出以品色制官服,人性化女服,包容多样的胡服,形制完备冕服等为特色的唐朝服饰。儒家尊礼崇仁的伦理思想规范了服饰(特别是官方服饰)依等级尊卑而设的基本框架。从此,服饰从基本自然功能中超脱出来,具备了道德指向功能。唐朝服饰制度中的尊卑架构,主要体现在君臣、父子、夫妻之间。服饰本身不具备道德指向性,因其本身的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之“真”满足人之需求,因此服饰的功能就具备了“善”的价值。把唐朝服饰现象与暗含其中的伦理意蕴一一对应,则得出以下结论:因唐朝以儒家思想作为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故服饰制度承载着儒家伦理中人伦纲常以及尊卑秩序两方面内容,其制度建设必然对两种伦理思想做出反应。官服以颜色分品阶,冕服以纹样寓德能,暗含天人合一的道德构想。这些都与儒家以礼为核心的家国建设思路相宜。襦裙风格款式的变化,丧葬制度的改以及对女穿男装的包容是唐朝人文主义精神的流露。除儒家伦理之外,唐朝服饰也受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沉淀,佛教伦理中圆融自在的伦理观念印刻于服饰之上,对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消亡,使构筑于其上以尊卑观念为内核的服饰制度框架轰然倒塌。对服饰的价值考察又复归到以人为本这一标准。目光回到现实世界,从道德层面审视当今服饰现象,挖掘到一些与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不相适应之元素。通过对唐朝服饰的研究了解到,伦理思想对服饰制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从道德层面对现代服饰中不合时宜之处予以软性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