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
水环境保护
流域生态补偿
多主体博弈
摘要: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平衡水资源分布不均、缓解水供需矛盾的关键手段。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中国建设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为推动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跨流域调水工程改变了区域水情,对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剧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在此背景下,建立基于环境保护成本和水资源利用效益的生态补偿机制至关重要,以确保调水工程的长久稳定运行。
补偿标准核算是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有利于提高调水工程的综合效益。本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研究区,结合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从多主体博弈的视角探索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建立水源区、受水区和中央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过程;其次,梳理生态补偿标准的常用核算方法,并分别从水源区和受水区视角建立总成本修正模型和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最后,分别使用两种模型评估中线工程的补偿标准,并比较两种模型的差异。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演化博弈模型的结果显示,水源区和受水区政府间的初始合作意愿对最终博弈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即使在缺乏中央政府监督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有可能自主实现理想合作模式。此外,中央政府以经济补偿和行政监管介入不仅能有效减少达成理想合作状态所需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补偿标准的合理性成为实现博弈模型稳定状态的关键。
(2)分别从水源区和受水区的视角建立了两种补偿标准核算模型。总成本修正模型重点考虑了水源区在水资源保护上的直接及间接成本,并应用水量分摊系数和水质修正系数对传统成本算法进行改进,以更准确地适应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生态补偿核算需求。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则将受水区的经济效益作为基准,评估受水区利用工程调水资源所产生的经济收益,并依据投入产出数据和支付意愿确定补偿标准。
(3)2015至2020年间,中线工程的生态补偿标准持续上升。总成本修正模型计算的补偿标准逐年上涨,分别为103.50、136.76、171.46、184.26、220.98和238.21亿元,总额达到1055.16亿元。而按照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得出的补偿标准则显示出更快的增长速度,分别为41.38、86.14、138.58、242.53、256.70和330.70亿元,总计1096.03亿元。对比两种模型结果发现,2018年之前,受水源地成本投入较大的影响,总成本修正模型所得补偿额明显高于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但随着2018年以后中线工程调水量的持续增加,及其对受水区经济带来的显著利益,使得基于水资源投入产出的补偿标准逐年上升。
(4)补偿标准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调水工程的效益和水源地的环境保护。根据六年的平均核算,两种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得出的年均值为179.27亿元,累计六年的年均总值为1075.60亿元。当前现行的财政补偿金额与理论上的补偿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提高对水源区的补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