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血流感染
微生物学特征
流行病学特征
血液透析
慢性肾衰
摘要:
目的 了解慢性肾衰血液透析后感染病例流行病学、临床及微生物学特征,为制定慢性肾衰血液透析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2021-2024年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病例中,选择在住院治疗期间至少发生一次感染的122例慢性肾衰患者作为病例组、而在研究期间从未发生感染的120例慢性肾衰病例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患者病历资料,提取人口学、临床及微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t=7.23,P<0.01)、首次血液透析年龄(t=4.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性别构成(χ2=0.37,P>0.05)、慢性肾衰潜在病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发生冠心病、充血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合并症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累计发生感染发作230次,其中医院获得性感染20次、社区获得性感染210次,感染部位以血流和呼吸道为主,医院获得性感染病例首次感染至出院平均时长及全因死亡率均显著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病例(均P<0.01)。血流感染主要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9.4%),多药耐药病原体造成感染发作的比例占15.2%(35/230),但医院获得性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分离的多药耐药病原体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P>0.05)。多药耐药病原菌导致的血流感染病例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敏感株感染病例(P<0.05),但敏感株和多药耐药病原菌引发的血流感染病例重症监护室治疗比例、机械通气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Pitt菌血症评分、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使用方式及感染地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慢性肾衰血液透析后感染病例发生冠心病、充血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合并症风险较高,感染部位以血流和呼吸道为主,致病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医院获得性感染病例死亡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