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石灰性土壤
磷肥品种
土壤磷组分
摘要:
【目的】探究施用不同品种磷肥对石灰性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选择适合石灰性土壤的磷肥品种,提高作物产量、磷肥利用效率和降低土壤磷素累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于2018年10月,在陕西关中石灰性塿土上开展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不施磷肥对照(CK),及分别施用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CMP)、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聚磷酸铵(APP)处理。成熟期调查作物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采用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测定土壤磷组分含量,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磷组分与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与CK相比,5个磷肥处理的冬小麦、夏玉米和冬小麦−夏玉米作物体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56.8%~100.0%、30.8%~50.8%和39.6%~66.0%,以APP处理下的作物产量最高。与CMP相比,SSP、MAP和APP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磷肥利用率,而DAP降低了磷肥利用率。与CK相比,所有施磷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但随时间变化动态特点有所不同。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表现为APP>SSP>MAP>CMP>DAP>CK。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及磷肥利用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磷显著影响土壤活性态和中活性态磷含量,对稳定态磷没有显著影响。与CK相比,施磷处理的NaHCO_(3)-Po显著降低。SSP和APP处理土壤Resin-P及SSP处理土壤NaOH-Pi和NaOH-P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SSP处理土壤NaHCO_(3)-Pi含量最高,其次是MAP和APP处理。MAP处理土壤***-Pi含量最高。与CK相比,SSP和APP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态磷(LP)占比,降低了中活性态磷(M-LP)占比,SSP和MAP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稳定态磷(OP)占比。土壤磷组分Resin-P、NaHCO_(3)-Pi、NaOH-Pi、***-Pi和LP含量与土壤Olsen-P极显著正相关,Resin-P、NaHCO_(3)-Pi、***-Pi和M-LP与作物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土壤LP、M-LP和OP通过相互转化对土壤Olsen-P和作物产量有直接或间接的正向影响,OP和MLP对LP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29和0.548,LP、M-LP和OP对作物产量的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829、0.846和0.571。【结论】施磷主要通过影响活性和中等活性磷含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磷有效性。石灰性土壤施用SSP、MAP和APP的增产效果好于CMP和DAP处理。这是因为施用MAP可显著提高土壤中等活性磷***-Pi含量;施用SSP和APP显著提升土壤活性磷中的Resin-P和NaHCO_(3)-Pi含量,以及中等活性磷中的NaOH-Pi和NaOH-Po含量。石灰性土壤上推荐施用SSP、MAP和APP,其中APP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