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功劳木生物碱
抑郁症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皮质酮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动物实验,探讨功劳木生物碱(MA)抗抑郁的相关机制。方法:通过瑞士靶点(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中医药整合药理学平台(TCMIP)数据库获取MA的成分靶点;通过TCMIP、人类基因综合数据库(Genecards)、人类表型数据库(HPO)、药物银行(DrugBank)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系统(OMIM)数据库收集抑郁症靶点;通过蛋白质互相作用分析(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网络;通过生物信息学(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通过AGFR软件进行成分与靶点对接。通过腹腔注射皮质酮(CORT)造模,每天1次,连续35 d。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0.9%生理盐水),模型组(CORT,20 mg·kg^(-1)),盐酸氟西汀组(3.6 mg·kg^(-1)),MA高、中、低剂量组(10、5、2.5 mg·kg^(-1))。各组每天给药或生理盐水1次,连续28 d。通过行为学观察小鼠抑郁行为;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前额皮层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前额皮层神经元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神经营养因子(BDNF)、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环磷酸腺苷(cAMP)通路和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AMP通路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蛋白表达。结果:共获得434个药物成分靶点,545个抑郁症靶点,84个共同靶点,10个核心靶点,GO分析获得34条生物过程,15条细胞组分,11条分子功能,KEGG通路主要与缝隙连接、cAMP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1);血清NE、BDNF和5-HT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白细胞介素(IL)-6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BDNF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中蛋白激酶(PRKACA)、磷酸化(p)-CREB/CREB、BDNF和Cx43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MA高剂量组明显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和悬尾不动时间(P<0.01),升高血清NE、BDNF和5-HT水平(P<0.01),降低NF-κB mRNA水平(P<0.01),升高BDNF mRNA水平(P<0.01),升高PRKACA、p-CREB/CREB、BDNF和Cx43蛋白水平(P<0.05)。结论:MA可改善CORT模型小鼠的抑郁行为,并且可能通过调节cAMP信号通路和缝隙连接通路,提高突触可塑性,改善缝隙连接功能,减轻神经炎症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