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宜昌抗战
历史贡献
统一战线
摘要: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宜昌地处川鄂咽喉,战略地位日趋重要。尤其是武汉会战以后,宜昌的战略地位迅速攀升,成为拱卫战时首都重庆的最后一道屏障,也几度成为中日两军争夺的焦点。因此,围绕着宜昌的抗战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在宜昌抗战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全面抗战的方针,为宜昌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宜昌抗战中恢复、建设和发展地方党组织,有效开展群众动员和抗日救亡活动,这是第一大历史贡献。抗战爆发后,中共湖北省委派遣一批骨干力量来到宜昌,发展党员,重建党组织,并且积极领导抗日救亡活动。建立宣传教育团体,开展文化宣传工作,致力于提高民众觉悟,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抗战,使得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深入人心,同时将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种撒向鄂西大地。中国共产党在宜昌抗战中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方针,成功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这是第二大历史贡献。国共第二次合作后,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先,运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统战工作。在《新华日报》中实时跟进报道宜昌抗战中正面战场的情况,积极维护国共关系,维护统一战线的基础。与第五战区的国民党友军保持密切联系,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全面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动员汉流、地方军政势力在内的一切抗日力量,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努力。中国共产党在宜昌抗战中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是第三大历史贡献。根据中原局指示,地方党组织开辟了鄂豫边根据地、襄西根据地、当阳根据地、江枝当根据地等抗日根据地,开展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组织军民进行武装斗争,动员群众策应正面战场,为宜昌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总之,宜昌抗战是全国抗战的缩影,中共在宜昌抗战中的历史贡献,可以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