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建筑节能
自由冷却
双温度冷源
冰蓄冷
模型预测
全过程优化
深度学习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速及其影响范围的逐步扩大,许多国家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建筑行业是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约占全球的40%左右。因此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其中,电子洁净厂房能耗是普通商业建筑的30-50倍,因此减少此类建筑的能耗和CO2排放十分必要。空调冷源系统是建筑运行阶段的主要耗能环节,占比达到20%-30%。空调冷源系统的能源效率,系统运行效率和运行中电能的利用效率都会对冷源系统运行能耗、成本以及CO2排放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对复杂建筑冷源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控制方法进行优化,提升冷源系统各环节效率。大量的研究表明优化空调冷源系统运行控制策略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然而,这些方法主要集中在优化冷源系统控制策略,而缺乏结合建筑特征对冷源系统设计及运行全过程优化。本课题旨在基于建筑用能特征,研究冷源系统全过程优化控制方法,降低建筑冷源系统运行能耗和费用。分析建筑用冷用能现状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冷源系统能源效率,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三个层次上分别研究冷源系统设计及运行优化方法,提升系统综合效率。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首先,基于长期运行数据监测,分析建筑冷源系统用能特征,并基于能流分析发掘设计与运行中的问题,提出对应的优化控制方法。在能源效率方面,本研究基于建筑特征进一步挖掘可利用的低品位自然冷源,并采用实际运行数据定量评估其性能。在确定高能效的冷源系统基础上,运用实测和模拟仿真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适用使用于复杂双温度冷源系统冷负荷分配优化方法。在经济效益方面,提出采用深度学习和物理模型动态仿真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含有储能装置的冷源系统运行控制。最后,对以上设计及运行节能优化方法总体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天津市某半导体洁净厂房冷源系统长期运行数据监测和分析,获得其用能特征,分析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分别从冷源的设计和运行控制两个阶段提出了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及经济效率的节能措施,实现对复杂冷源系统的全过程优化。在设计阶段,选择高效的冷源是系统节能的关键。长期监测结果显示,电子洁净厂房在冬季仍有较大的冷量需求(约21,704 k W),这使得采用可再生自然冷源的使用成为可能。在冬季,该冷源系统采用冷却塔与冷机混合运行作为冷源,其能效(COP)平均值可以达到9.95,略低于冷却塔自由冷却系统能效(12.7-2.8),具有进一步挖掘可利用自然冷源节能的空间。优化系统运行控制方法是运行阶段系统节能的关键。电子洁净厂房室内的显热冷负荷在全年变化不大,新风冷负荷随室外环境变化显著。在夏季最不利条件下,系统的冷负荷可以达到43,734 k W,其中新风冷负荷占49.7%。冷源系统全年耗电量高达47,687MWh。由于电子洁净厂房对室内温湿度控制要求较高,热湿比非常大,而除湿用冷冻水需要具有较低的温度,因此采用双温度冷源系统进行温湿度独立控制。双温度冷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较温湿度耦合控制的单温度冷源系统能效高。在夏季,中温机组的运行效率COP为4.66,低温机组COP为2.71。相比与传统的单温度冷源系统,双温度冷源系统具有较高能效,但其运行控制更加复杂。双温度冷源系统冷负荷分配包括相同蒸发温度冷机之间和不同蒸发温度冷机之间冷负荷分配,其中不同蒸发温度冷机之间冷负荷分配取决于一次表冷器出口干球温度设定值。目前,在工程应用中常采用固定一次表冷器出口干球温度设定值的方法分配两组冷机之间的冷负荷。这种简单的控制方法没有考虑空气侧的动态处理过程,会导致部分冷源品位的浪费。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双温度冷源系统冷负荷分配优化控制方法。此外,电子洁净厂房用电量大,电厂通常实施动态电价来促进用户调整用电负荷,进而提高发电效率。在峰谷电价机制下,储能装置能够动态调整用户不同时段用电,降低系统运行成本。然而储能装置的增加也导致了冷源系统的运行控制更加复杂。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含有储能装置的能源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方法,改变不同时段用能,提升冷源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益。下面分别介绍以上提出的三方面的研究内容:(一)结合建筑特征挖掘可利用自然冷源针对电子洁净厂房全年供冷的特征,本课题进一步探究冬季可利用的自然冷源。根据调研可以发现电子洁净厂房除了消耗大量的电能外,还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电子洁净厂房的用水量约是普通建筑用水量的19.6倍,其中用于生产工艺冲洗和清洁的超纯水用量占70%。超纯水的制备过程通常需要将原水(自来水)进行预处理、初级处理和抛光精制处理。预处理过程中自来水需要加热到20℃以上,来提高初级处理过程中纯水的产量。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中需要将超纯水加热至较高的温度,如70℃。因此冬季纯水制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加热自来水。考虑到电子厂房同时加热和制冷的需求,本课题提出了基于自来水的自由冷却方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