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心源性猝死
死亡率
国家死因监测系统
中国
心肺复苏术
培训系统
模拟人
嵌入式
传感器技术
心肺复苏
培训模式
模拟教具
心肺复苏
线上培训
线下培训
学校
韶关
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
线上培训系统
摘要:
第一部分中国2013-2021年心源性猝死率分析
目的:猝死患者中半数以上为心源性猝死,是中国重大的健康负担。由于缺乏集中的数据登记系统,定义方面也有差异,导致关于心源性猝死的数据非常稀少。本研究旨在提供中国2013-2021年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估计值。方法:数据来自中国国家死因监测系统,筛选心源性猝死患者。计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及各省的粗死亡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采用联合点回归来确定趋势变化的显著性。为进一步探究心源性猝死与社会人口因素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和婚姻状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从2013-2021年期间,心源性猝死率从8.36/10万人上升至18.60/10万人,各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021年北京市年龄标化死亡率最高,为66.7/10万人,浙江省最低,为4.59/10万人。根据社会学人口特征分组,心源性猝死率有所不同,城市地区和男性患者的死亡率高于其他亚组。心源性猝死患者中,半数以上发生在院外,约60%患者的根本死因为缺血性心脏病。结论:随着中国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源性猝死负担也将加重。为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生存率,降低其发生率,国家迫切需要增加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公众对应急策略的认识。
第二部分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及线上心肺复苏培训系统研发
目的:设计一套面向公众的心肺复苏教学用模拟人及培训系统,为在线心肺复苏教学及考核提供解决方案。方法: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的硬件部分由数据采集模块、MCU数据处理模块、蓝牙传输模块以及电源模块组成,MCU的嵌入式算法通过获取压力传感器在使用者进行心肺复苏术操作的过程中每一时刻的电压变化和霍尔涡轮传感器的电平信号上升数量,经过转换得到按压数据和通气数据,通过蓝牙发送到手机端的微信小程序中,121心肺复苏小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实现按压深度、频率、人工呼吸次数、吹气量及胸廓完全回弹合格率的指标监测。结果:该模拟人监测得到的操作相关数据精度较高,可初步反映学员操作质量。经医务人员试用后,认为与模拟人相匹配的培训系统可实现在线培训及远程考核。
结论:该模拟人及培训系统外观新颖,具有反馈装置,能够实现心肺复苏术的在线培训及远程考核,且收集到的数据可作为学员操作考核时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术培训效率。
第三部分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与传统模拟教具间的培训效果对比
目的:在相同心肺复苏培训模式下,比较使用智能模拟教具(安安)和传统教具(安妮)练习的学员最终的培训效果。方法:2023年5月选取某体育大学的239名男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教学,按照教学模具不同,随机分为安妮组113人和安安组126人。培训后以问卷形式对学员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两组学员主观成绩、客观成绩、理论成绩、总成绩及满意度间的差异性。结果:两组学生在年龄及培训经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主观成绩和总成绩安安组显著高于安妮组(P<0.05),客观成绩及理论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问卷调研显示,安安组在培训后在心肺复苏术操作能力、操作信心,对CPR的掌握程度上评分更高;学员对培训的预期效果评分中,两组基本保持一致;针对教具模具使用的满意度方面,安安组学员评分(总满意度:96.77%)略高于安妮组(总满意度:95.45%)。结论:安妮和安安两款模拟人用于学生心肺复苏的培训时均可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安安在学生中的接受度更高,使用安安进行培训的学员对急救流程及操作要点的掌握更牢固。
第四部分传统线下培训模式与线上心肺复苏培训模式间的效果对比
目的:探究线下及线上两种培训方案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培训效果。方法:2023年5月选取某体育大学的236名男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教学,按照培训方案不同,随机分为线下组113人和线上组126人。培训后以问卷形式对学员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两组学员主观成绩、客观成绩、理论成绩、总成绩及满意度间的差异性。结果:两组学生在年龄及培训经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线上组及线下组学员在操作考核中,主观成绩和客观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线上组学员理论成绩显著高于线下组学员(P<0.05)。线下组及线上组学员在总满意度上基本保持一致,但线下组在每个问题中回答“非常满意”的学员占比更大。结论:线上及线下模式的心肺复苏培训在高校学生中可达到相同的培训效果,且理论培训在线上完成效果更佳。为提高培训效率及节约资源,在学校场景下可考虑选择线上培训模式。
第五部分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与线上培训系统推广应用
近年来,针对群众的大规模心肺复苏培训模式的研究成为焦点。传统的面授模式受到时间、空间及人员限制,培训效率低下。本文选择韶关市作为试点,应用第二部分中所提到的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与线上培训系统,历时7个月,完成韶关市5%民众的心肺复苏普及培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