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物联网
无线射频识别
双向认证
隐私保护
所有权转移
区块链
摘要:
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作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感知层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以其无需物理接触和自动识别等特点,在无线通信应用中发挥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RFID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无线信道是不安全的,攻击者容易通过开放信道发起多种恶意攻击,导致RFID系统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由于RFID标签资源受限的特点造成其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受到制约,难以采用传统的密码技术保障RFID系统的安全性。RFID系统的安全性、隐私性和代价效率的平衡问题是影响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进一步扩展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设计面向物联网的RFID隐私保护协议是保障RFID系统通信安全的重要方式。
本文针对面向物联网的RFID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隐患以及隐私保护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提出一种基于双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hysical Uncloneable Function,PUF)的RFID认证协议DPRAP,实现了双PUF模型下的轻量级RFID安全双向认证机制。通过对文献[22]中基于双PUF的无线射频识别认证协议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抵抗重放攻击、去同步攻击、标签伪造等恶意攻击。DPRAP协议通过多次哈希和异或运算对种子的值进行加密隐藏,保证协商种子的机密性;使用时间阈值防止攻击者恶意阻塞通信信道引发去同步攻击;在认证过程中增加使用标签假名对标签的合法性进行验证,防止标签假冒攻击。利用BAN(Burrows-Abadi-Needham,BAN)逻辑和Vaudenay模型对DPRAP协议进行安全性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DPRAP协议满足不可追踪性,能够抵抗去同步攻击、标签假冒攻击等多种恶意攻击。性能对比分析表明DPRAP协议降低了标签端和服务器端的存储开销,适用于供应链环境下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场景。
2.提出一种基于位翻转运算的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SDRLAP,解决了现有RFID认证协议由于密钥更新而带来的去同步攻击问题。SDRLAP协议使用伪随机数生成器(Pseudo-Random Number Generator,PRNG)设计了一种新的共享密钥更新方法,伪随机数种子由标签和服务器协商生成,避免了传统RFID认证模型由于密钥更新不同步而造成的去同步攻击;利用新设计的位翻转FLIP运算构建标签和阅读器间轻量级的双向认证过程,降低了标签端的计算成本。利用BAN逻辑模型和Scyther形式化验证工具对SDRLAP协议进行安全性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SDRLAP协议能够抵抗重放攻击、伪造攻击等多种恶意攻击。与现有典型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SDRLAP协议在确保RFID系统安全性和隐私性的同时,降低了RFID标签端的计算代价和存储开销,适用于供应链环境下低功耗、低代价RFID标签的双向认证场景。
3.提出一种基于多等级门限秘密共享(Hierarchical Threshold Secret Sharing,HTSS)技术的RFID群组标签所有权转移协议HHRTP,解决了供应链场景下的群组同步认证和群组标签所有权转移问题。HHRTP协议使用多等级门限秘密共享技术进行群组标签的同步认证和分等级验证;利用二次剩余定理和同态加密技术对通信消息进行加密,确保隐私信息不被泄露;HHRTP协议无需引入可信第三方,减少了通信实体的数量。利用GNY(Gong-Needhamm-Yahalom,GNY)逻辑模型和Scyther形式化验证工具对HHRTP协议进行安全性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HHRTP协议能够保证所有权转移过程中标签和所有者的隐私安全。与现有典型RFID群组标签所有权转移协议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HHRTP协议在没有增加标签端存储开销的同时,降低了通信代价和标签端的计算代价,适用于供应链环境下无可信第三方的RFID群组所有权转移场景。
4.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RFID供应链隐私保护协议BRSP,解决了传统集中式数据库容易引发单点故障的问题,并实现了区块链上的RFID标签所有权转移。BRSP协议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分布式去中心化数据存储结构,确保数据的公开可信;采用Paillier同态加密算法对标签的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并以密文形式写入区块链,从而解决了由于区块链上的数据透明化而带来的交易数据隐私信息泄露的问题。利用BAN逻辑模型和Scyther形式化验证工具对BRSP协议进行安全性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BRSP协议能够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以及区块链上数据的隐私性。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RSP协议在没有增加通信代价的同时,降低了标签端的计算开销和存储代价,适用于供应链环境下可溯源的RFID群组所有权转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