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宋代
泉州
知州群体
地方治理
摘要:
泉州历史发展悠久,自三代至宋,泉州疆域政区沿袭变革。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福建路等南方地区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泉州属福建路“八州”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贸易港和南外宗正司的驻地。凭借自身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状况改善等多方面的影响,宋代泉州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转型和提升,政治文化地位和影响亦相应增加。因府、州、军、监等地方长官担负着治民养民的重任,宋代政府对地方官员选任十分重视。
宋代泉州知州们主要通过科举途径入仕,任职年龄多在50-60岁,地域出身上南方多于北方,其中,不乏蔡襄、真德秀等名臣知州。但他们整体平均任期偏短,大多数时期泉州知州的平均任期都在一年多,而高宗朝泉州知州的平均任期还不足一年,这对泉州地方治理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地方治理上,泉州知州们大多都积极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饬地方吏治、平抑诉讼,努力发展泉州地方经济文化,对当地宗教事务也有所关注。此外,泉州知州们在军务上也没有懈怠,他们修筑城池、注重平定内乱、推动海防建设,切实保证了宋代泉州地方社会的稳定。
宋代泉州知州们在地方政务处理上既有宝贵经验也有深刻教训,宋代泉州知州群体的特点,一体现在由于一些泉州知州对市舶职务的兼任,使其经济职能更为突出。二体现在一些泉州知州兼具理学家身份,并且他们互相或与其他泉州知州之间还存在着特殊的亲属师友关系。三体现在通过几任泉州知州的不断努力,使之在南宋时期最终获得了节制驻泉左翼军这一殿司大军的“特权”。然而,在中国古代,地方治理一直是政治难题之一,部分泉州知州在任职期间,由于自身性格或个人作为等方面的原因不为泉民所认可,这也使在相关史志文献记载中泉州知州们有着正面和负面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由之延伸,对于个别有着正面形象的泉州知州,还可见一些史志文献对其的“神异”记载,这种“神异”附会和记载出现的原因与泉州地区宗教信仰的发达、历史书写者的有意鼓吹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最终所追求的目的在于增强泉州知州们的治理合法性和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