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宋代
药膳
食疗
方剂
组方规律
方剂特色
人文价值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宋代药膳食疗方剂的组方规律、方剂特色及其人文价值。通过对宋代药膳食疗方剂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在医学、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多重价值,为现代药膳食疗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历史参考和理论支持。
方法: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法,通过检索《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医药卷》等古籍资料,筛选出宋代官修方书及代表性饮食著作中的药膳食疗方剂作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方剂的内容及相关论述进行逐一分析筛选,建立宋代药膳食疗方剂数据库,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研究对方剂中的用药、用食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主治病证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方法探讨药食组合模式,通过设置不同支持度(脾系疾病支持度分别设为5、10,肾系疾病支持度分别设为8、12),得到不同的药食组合,并建立网络展示图展现其前后变化。基于熵层次聚类分析算法(相关度设为4,惩罚度设为2),从而得到新的核心药食组合与新处方。
采用文献综述及归纳法,对宋代药膳食疗方剂的方剂特色及人文价值进行探讨。
结果:宋代药膳食疗方剂数据库共包含处方695首,涉及药食352味,累计使用总频次为2816次。药食频次分析显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为葱白、生姜、花椒、生地黄、蜂蜜、人参、干姜、薤白、肉桂、淡豆豉;使用频次较高的食物分别为粳米、豆豉、盐、五味(调味品)、白面、酒、粟米、羊肉、糯米、醋。四气、五味、归经分析表明,药膳食疗方剂以温性、辛味、脾胃经为主。其主治病证以脾、肾系疾病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揭示了葱白与粳米药食组合的高频出现。将药膳食疗方剂范围设为脾系疾病后,支持度个数设置为5,置信度为0.6时,得到频次大于等于5的常用药食组合模式共34对,并得到置信度≥60%的关联规则共13对;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0,置信度为0.6时,得到频次大于等于10的常用药食组合模式共4对,并得到置信度≥60%的关联规则共1对;网络展示图当支持度为5时,显示干姜、生姜、陈皮、羊肉等18味药食;支持度为10时,显示生姜、粳米、白面、羊肉、葱白5味药食;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4个潜在核心药食组合与2个新处方。将药膳食疗方剂范围设为肾系疾病后,支持度个数设置为8,置信度为0.6时,得到频次大于等于8的常用药食组合模式共16对,并得到置信度≥60%的关联规则共8对;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2,置信度为0.6时,得到频次大于等于12的常用药食组合模式共7对,并得到置信度≥60%的关联规则共2对;网络展示图当支持度为8时,显示葱白、羊肾、豆豉、盐等8味药食;支持度为12时,显示生姜、粳米、豆豉、盐等6味药食;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4个潜在核心药食组合与2个新处方。
此外,研究还发现宋代药膳食疗方剂具有“主辅分明,简方重用”、“重以食疗”之组方特色,“崇尚清淡,素食为主”“肉中尚羊,以形补形”之原料特色,并且制作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以粥为主,另涉及汤、羹、菜、煎、饮等以及各种面食。宋代药膳食疗方剂反映了宋代社会对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注,以及文人美好生活对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药膳食疗相关商品;另外,药膳食疗方剂也成为帮助儒、道、释修身养心的重要手段;宋代古籍中留存了大量与药膳食疗相关的医学史学资料,为后世应用提供指导与借鉴。
结论:宋代药膳食疗方剂不仅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展现了丰富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其组方规律和方剂特色体现了宋代医学与饮食文化的深度融合;同时,药膳食疗方剂的推广应用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多样性。这些研究成果为现代药膳食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有助于推动传统药膳食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