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孟子》英译本
复译特征
语料库
典籍外译
摘要:
《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政治理念、文学宗教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其英译研究在典籍复译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外《孟子》英译研究多用定性方法从译本对比和传播影响等角度,考察个别经典译本的语言特征差异及域外影响,较少系统地对《孟子》英语复译特征进行考察。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文化语境的理解和阐释。本研究将语言和文化相融合,探讨《孟子》复译特征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为典籍复译和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研究基于描写翻译学、语料库翻译学和翻译策略等相关理论,从译本历时梳理、文体特征对比和核心概念的翻译策略比较三个方面探究《孟子》英语译本的复译特征。重点解决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孟子》英译本呈现出怎样的分布和历时演变特征?(2)《孟子》英译本具有怎样的文体特征?在复译过程中不同译本之间具有哪些共性和个性?(3)《孟子》英译本中核心概念的英译特征和翻译策略是什么?翻译策略具有怎样的复译特征?具体研究路径如下:在译本历时演变方面,通过梳理英译过程中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风貌,分类考察副文本信息,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历史文化语境。在文体特征方面,基于《孟子》英译本语料库,运用语料库分析、多维分析、文本聚类、参数检验等方法,从词汇、句式和文本层面考察《孟子》译本的翻译风格,并从历时和共时角度探究译本文体特征的共性和差异。在核心概念翻译策略方面,从语言-文本-文化视角解读核心概念英译特征及策略,分析语言文本的实现路径,探讨影响复译特征的多重因素。
研究发现:在译本分布与历时演变方面,自1828年第一部《孟子》英译本出版至今,《孟子》被中西方译者不断复译,除重印本和转印本外,已有39部译著问世,其中全译本12部,节译本22部,编译本5部。译本历经起步、发展、高潮和繁荣四个阶段,呈现出译者身份多元化、译本形式多样化、翻译目的广泛化和翻译策略丰富化等特征。为了确保研究的可比性,在对译本内容的分析中,重点对12个全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本通过封面、引言、注释和附录等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文化解释和参考资料,与正文本相辅相成,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副文本通过文化映射、文化描述、文化阐释和文化补偿等方式,呈现出形式简洁化、内容条理化、概念定义化和信息索引化等复译特征。
在文体特征对比方面,就词汇特征而言,不同历史时期的译本词汇丰富度存在较大差异,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与西方译者相比,中国译者用词更为丰富,文本正式程度较高。高频关键词主要聚焦于特定文化词汇,如“天下”“国”“君子”“仁”“义”和“礼”等。就句式特征而言,19世纪的译本在平均句长和句长标准差方面处于较高值,句子复杂程度较高。在20世纪下半叶,由于翻译目的和译者身份相似,译本在句式特征上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译本间的句子数、平均句长和句长标准差差距较小。相较于西方译者,中国译者倾向于使用更复杂的句式。就文本特征而言,在体裁特征上,十二个全译本中有十个译本与非文学体裁聚为一类,两个译本与文学体裁相近;在语体特征上,十二个英译本整体上都属于交互劝导型,但由于受到译者主体性和源文本形式差异影响,个别章节呈现出一般叙事说明型或虚构叙事型的语体特征;在风格特征上,从历时角度而言,翻译初期的译本在外指型语体特征上具有显著差异;相较于中国译者,西方译者文本的信息型和外指型语体特征更为突出,影响语体特征的语言特征差异项与词汇、句式特征形成互证关系。
在核心概念的翻译策略方面,译者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特定语境中核心概念的相关语义进行语码转换,译者或读者的前理解可能导致对译语文本的语义理解出现差异。互文性策略可以解决一定程度的语义互释,但互文性策略的使用需要建立在文化理解和文化诠释的基础上。在翻译这一文化交流活动中,意义是跨文化交流的重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克服时空距离造成的文化理解局限,优化文化翻译策略,这对于文化意义的恰当诠释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从译本时空演变、文体特征对比和翻译策略比较三个方面建构了《孟子》英语复译特征研究路径,通过对社会文化语境、语言文体表征以及关联路径的分析和讨论,探讨影响《孟子》复译特征的多元动因,对推动中华典籍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