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孟子集成
纂疏体
元明四书学
摘要:
《孟子集成》,吴真子纂,现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是海内外现存该书的唯一完本。作者吴真子,号克斋,宋末元初人,具体生平不详。该书作为元初的纂疏体代表作,共纂录朱子及其同道、后学的八部著作而成,分别是:朱熹《孟子集注》《论孟集义》《朱子语录》《孟子或问》,以及张栻《孟子说》、黄榦《孟子讲义》、蔡模《孟子集疏》、赵顺孙《孟子纂疏》。
由于所收内容在理解朱子四书学方面甚为精要,该书编成刊刻以来,在元明时代广有影响,是胡炳文、陈栎、倪士毅等元代著名学者,编纂个人相关四书学著作的的蓝本,并最终在明代永乐年间,与倪士毅的《四书辑释》一同被当作编纂《四书大全》的蓝本,其在元明四书学史的地位于此可见。但此后由于《四书大全》携朝廷功令而广泛流传,使得《孟子集成》在入明之后,一直至清代,再未刊刻过,而流传稀少,现仅存一部完本于日本。由于远藏海外,尚未引起当代元明四书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与其曾在历史上的学术地位甚不相称,也对我们深入认识宋元四书学的发展演变不利。这是本论文选取该书做专书研究的原因。
论文首先采用比对法,认真比对《孟子集成》与所辑八书的内容异同,以确定吴真子的编纂取材及诠释特点。在此基础上,将之置于元明四书纂疏体的发展流脉中,通过比较《孟子集成》与胡炳文《四书通》、胡广《四书大全》,以及陈栎《四书发明》(部分佚文)的异同,以确定《孟子集成》对诸书编纂的具体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如下:
在编辑取材方面,朱子的四部书中,《孟子集注》被吴真子全文辑录,并且同时摘录了《集疏》《纂疏》二书中对《集注》所作补充训释;《论孟集义》被吴真子部分辑录,并且所使用的版本,与名为《论孟精义》的后世传本在内容上有异;《朱子语录》亦为选辑,吴真子不仅直接辑录了当时流行的该书,也转录了《集疏》《纂疏》所收的《朱子语录》内容,并且吴氏还将朱子《文集》《诗传》中对《孟子》文意的阐释,辑入《集成》“语录”部分;《孟子或问》亦为选辑,不仅来自朱子《或问》原书,亦有从《集疏》《纂疏》所收的《或问》部分转辑的情形。在对朱子同道及后学著作的辑录方面,只有张栻的《孟子说》被吴真子全文辑录,而黄榦《孟子讲义》、蔡模《孟子集疏》、赵顺孙《孟子纂疏》,则均为选录,并且从此三书中直接辑录的内容只占了一部分,另有从他书二手转录的情形。总之,在整体的取材方面,能看出吴真子注重选取最能发明朱子之意的内容,注重兼采多书,相互配合,力求完备,并避免重复的编辑意图。
在内容疏释方面,吴真子此书与一般的纂疏体著作注重随文训释的特点不同,更注重以所辑录的原“书”为本,主要目的在汇集包括朱子《集注》在内的八书。此八部书,大致反映了朱子学发展的脉络。比如《集义》作为朱子对北宋理学思想的汇集,不仅反映了朱子之前的四书学状况,同时开启了以《集注》为中心的朱子理学的建构,而《或问》《孟子说》等其他著作,则要么是朱子思想的反映,要么是朱子思想在同道及后学中的回应与进一步阐释。笔者以为,吴真子在疏释文本的选择中,主要表现出博而不杂、精心安排、注重义理兼顾训释等特点。
在后世影响方面,笔者通过比对发现,胡炳文的《四书通》,在“纂朱”部分,辑录了《集成》中的“语录”“集义”内容,而在“疏朱”部分,则辑录了《集成》“张氏注”的内容,同时胡炳文并非全文照抄,而是做了审慎的择取;陈栎的《四书发明》,现已佚失,通过比较其保留在《四书辑释》中的佚文,可以发现,该书同样转录了《集成》中“语录”“或问”部分的内容,同时也转录了《集成》中蔡模、张栻、赵顺孙的部分;胡广等人的《四书大全》,则直接转录了《集成》“语录”“或问”“集义”三部分内容,并且对《集成》所收朱子同道及后学的内容也进行了转录,其中转录最多的是这些书中所收的关于辅广的内容。通过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集成》在元明纂疏体四书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此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纂疏体四书学著作共同的材料渊薮和编辑蓝本,其学术价值有待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