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徐复观
荀子
人性论
新儒家
摘要:
荀子的思想在历史的传承发展中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其在人性论上的性恶说饱受后来的儒者所诟病。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其在对中国思想史的疏解过程中不免需要对荀子思想做出现代意义的疏解。尽管徐复观对荀子的研究并无专门的著作系统的论述,但并不能掩盖其对荀子思想疏解中所下的功夫及其所展现出的思想智慧。因此,展开对徐复观的荀学思想研究无论是对近代荀学思想的考察,还是对徐复观自身学术思想的整体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分为三个部分对徐复观对荀子思想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疏解。在第一部分中主要介绍了徐复观对荀子思想的研究的缘起,包括徐复观的生平、荀子思想在历史中的发展、徐复观自身对中国思想史疏解的方法、徐复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政治的态度和立场。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从人性论、心学、政治思想、经学这四个方面对徐复观的荀子思想研究进行解析。首先在人性论上,徐复观认为荀子的人性论是其经验主义的性格所造就的,其通过对荀子经验主义人性论辨析及和孔孟人性论进行比较,认为荀子的性恶论有矛盾之处,荀子对于人性的判断不是像孔子、孟子一样基于人性的信赖,而是出于经验之中,最终通过外在的“礼”实现对人性的化性起伪。第二,在心学上,徐复观对荀子心学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认知心求“道”而“虚壹而静”,最终达到“微”的境界。徐复观把荀子的心看作是荀子打通了由性恶到人为善的通路。徐复观并不认为荀子持心善说,荀子的心只有认知意义,心想要为善仍需要外界的“道”来实现。外在的“道”与孔、孟所内发的“道”并不相同,荀子的“道”强调的是圣人所制的“礼”,是一种外在的存在,由心的认知能力而认识外在的“道”最终实现人的善行。第三,在政治思想上,徐复观首先承认了荀子的政治思想属于儒家的范畴,但是由于其对人性的考察导致了其在政治思想出现了对以孔孟为代表儒家政治思想的曲折,从而导致了荀子思想有法家化及集权主义倾向,原因就在于其道德心的缺失以及其彻底的将儒家道德的客观化。荀子十分重视客观的礼法作用,并将客观化的“礼”融入现实的政治之中必然导致了其对传统儒家在政治上人文气息的曲折。第四,在经学上,徐复观晚年认为对中国思想史的疏解首先需要可信的经学史,他也把精力放在了经学的研究上,其对荀子经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一书中。徐复观认为荀子对于礼的贡献是将孔孟以来传统儒家的道德精神加以客观化。这种使道德的客观化具体在经学上的表现在于荀子对于礼、乐之教的发展。第三部分,是对徐复观思想的评价部分。首先指出了徐复观对荀学发展所做出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对荀子人性论的现代性疏解以及对荀子“认知心”的阐释上;第二是指出了徐复观对于荀子思想研究中的两点不足,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态度上存在主观性以及在对荀子人性论及心学研究内容中存在的绝对主义倾向。
徐复观对于荀子思想的诠释,无论是其对荀子思想的肯定还是其对荀子思想的幽怨,从中都体现了徐复观本身对于现实的关怀。其站在思想史的高度,一方面承认了荀子对于传统儒家思想客观化的意义,另一方面针对荀子对传统儒家道德价值的遗落进行了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