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庄子》俄译
波兹涅耶娃
马良文
创造性叛逆
摘要:
《庄子》,又名《南华真经》,是道家经典名著,也是庄学流派关于哲学、伦理、政治、美学、人生等方面的文章总集。除此之外,《庄子》还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庄子》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作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其中俄译本主要有汉学家柳·德·波兹涅耶娃(Л.Д.Позднеева)的全译本、瓦·季·苏霍鲁科夫(В.Т.Сухоруков)的节译本、弗·维·马良文(В.В.Малявин)的全译本和布·布·维诺格罗茨基(Б.Б.Виногродский)的节译本四个版本。本文选择《庄子》的两个俄语全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各自的翻译风格特点,归纳其共性的翻译策略,并基于译介学中“创造性叛逆”的思想分析《庄子》文本俄译过程中出现误译的原因,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价值。
本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绪论、四个章节以及结论。
绪论部分首先综述了《庄子》文本及其外译情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背景。随后明确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即《庄子》文本及其俄语全译本,并阐述了研究目的和任务,即深入剖析《庄子》俄语全译本的风格和特点,并提出改进策略。接着介绍了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细读、对比分析等,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本文还强调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实际意义,即有助于丰富《庄子》外译的研究成果,促进中国传统典籍的海外传播。
第一章主要介绍《庄子》在俄罗斯的翻译历程,以俄语全译本的出现作为时间节点分为了两小节,并重点介绍了现有的四种《庄子》俄译本及其译者的基本情况。从本章内容可以看出,《庄子》俄语译本的出版与国家政策、中俄关系发展密切相关,译本风格的差异则是由译者的身份和翻译目的不同所决定的。
第二、三章结构相同,分别从词汇和句式的角度对《庄子》俄译本进行具体分析。第二章中选取的代表性词汇类型为文言虚词和成语,第三章则选择了对偶句、排比句和复叠句作为案例。对比发现,波兹涅耶娃的译文用词更加简洁、句式更加精炼,而马良文出于对译文可读性的考虑,更倾向于使用丰富的词汇和长难句。
第四章引入“创造性叛逆”思想,分别从专有名词的翻译和哲学思想的翻译两个方面来分析《庄子》俄译本中出现的误译现象,并对出现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探究。
结论部分基于对《庄子》两个俄语全译本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对中华文化典籍俄译提出建议。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庄子》俄语全译本在词汇、句式和创造性叛逆方面的语言特点,进一步丰富庄子外译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本文也希望为中国文化典籍的俄译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从而推动中俄文化交流与互鉴的深入发展,进而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广泛传播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