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庖丁解牛
庄子
自由
摘要:
“庖丁解牛”的寓言无论在哲学(包括美学)、文学、艺术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讨论度,而《庄子》中的自由观又可谓是其思想的起点和归宿。由“庖丁解牛”的寓言切入《庄子》的自由之思,既丰富了《庄子》自由观的诠释角度,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首先,从语境、隐喻和过程三个角度入手,挖掘“庖丁解牛”中自由的内涵。从语境看,“庖丁解牛”中的自由是对首篇《逍遥游》自由思想的发挥,是一种在世的自由,一种面向生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自由,其适用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并且可以由个体推及他人,是可以在群体中实现的自由。从隐喻看,“庖丁解牛”中的自由不是冲破所有阻碍(自身的有限性),而是接纳阻碍的存在,并将其视为自由得以实现的一部分。从过程看,“庖丁解牛”中的自由最终见诸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它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传达性,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不需要追寻他人理想中的自由,我们只需要、也只能够活出自己的自由。同时,这种自由不是目的而是“解牛”行为的“副产品”,换言之,自由无需追求。
其次,从文惠君“有”牛且“需要”解牛,两个层面阐述“庖丁解牛”中的自由得以发生的前提。“有”牛意味着有形名之累,即处于被人为造设“分”之而“成”的形名之物所遮蔽的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根源于分别心,心执著于分别,则万物就是参差不同的个体,形名之累由此而生。“需要”解牛意味着想要从形名之累、从分别心中解脱出来,它体现为对自由的追求,亦即“需求之心”的产生。以上两点归根结底都是“心”的活动,它们构成了“庖丁解牛”中的自由得以发生的前提,但同时也意味着在此前提下寻求自由的徒劳。不过,“心”的种种活动,也是生命的展现,明白了这一点,在实现自由的途径上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最后,从意识、身体及生命三个层面,阐明“庖丁解牛”中的自由的实现路径。在意识层面,“忘”是关键,它始于舍弃以消解分别心,终于臣服以消解“需求之心”,从而能够如其所是的存在。在身体层面,因为自由最终见诸于具体的实践活动,所以需要通过保持专注力、危机感并学会留有余地来做到坚持不懈以修炼身体;需要借由感知疼痛并接纳疼痛来提升对身体的控制力;更需要随顺呼吸让身体跟随呼吸律动,进而以气合气,与万物共处于一气浮沉之中,实现身体真正的自如。在生命层面,不再将自由视为一种需要达到并希望长久维持的理想状态,无条件地接纳生命本身,终究领悟到自由是如其所是的存在,无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