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庄子
隐逸
心隐
心知
逍遥
摘要:
透过对《庄子》消解心知造作、荡越是非等文本的分析,再结合《庄子》对隐士的详细阐述,即可发现,《庄子》是在“是”与“非”对举的层面提出隐逸思想的。《庄子》隐逸思想强调的是:超脱“是”“非”对立,即“心”于万事万物之变皆“不将不迎”,从而回返自然之性;在超脱“是”“非”的基础上,达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理境,从而在人间世得以悠游闲处。
《庄子》隐逸思想的产生,实乃受到过往隐逸思想、当时混乱的时局与庄子个人性格的影响。庄子反对“身隐”之士逃避人世而归隐山林之举,认为此举出于刻意,非但不能实现回归自然的祈愿,而且还给“身隐”之士带来无尽的精神困苦与生存困境。故而,《庄子》对导致“身隐”之士出现精神与生存的困境加以分析,指出隐逸的重心当在于“心”而不在于“身”。是以《庄子》提出“心隐”这一新的隐逸方式。“心隐”即克服心知造作,保持心灵的恬淡自然,随顺社会的一种隐逸方式。其具体修养方法主要有:是非两行、心斋、坐忘,凸显了庄子身处乱世的独特生存智慧。
在庄子看来,处乎大争之世者,只要保有一颗清澄、纯净之心(“心隐”),便无需隐匿于山林丘壑之间(“身隐”);无论身居庙堂之上抑或江海之间,皆能够安时处顺而各得其逍遥。不独如此,此思想亦可投射至人间世,促使世间向着理想治世之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