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家
言”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摘要:
先秦儒家“言”思想是先秦时期儒家对于语言体系的基本看法,不仅有关于用言的反思,而且涉及“言”在政治领域中的建构与运用,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语言”是日常生活所用的工具,也是民族精神文化之象征,而儒家的“言”思想上承三代政治中用言的传统,下启秦汉“言”思想的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基本特征,在早期语言思想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疏证文献,通过多重材料互证,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思想演变的角度,探讨先秦儒家“言”思想相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探讨三代政治语言文化与儒家“言”思想的关联性;其二,梳理儒家“言”思想的历时性变化;其三,分析语言理论与儒家政论的关系。
本文除绪论介绍选题依据、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结语总结核心论点并初步规划后续研究计划外,正文以先秦儒家“言”思想的演变的基本时间顺序和代表人物,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对夏、商、周时期政治语言形式的讨论,主要分析三代政治体制中“言”参与政治的形式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意识。早期国家政治构成的特殊性使两类语言在政治文化中发挥过重要功能,一是以卜筮辞和祝嘏辞为代表的宗教语言,这些“言”不仅通过占卜、祭祀等礼仪活动参与时人的政治决策,而且形成语言阐释的传统。二是以彝器铭文和经典文献为代表的古人之言,宗法政治的要求下效法先祖“德言”是传承“德政”的重要方面,周人敬重古人话语强化了崇古的思维,促进经典文献的生成。不唯如此,政治实践中产生的“重言”“雅言”意识作为儒家“言”思想的先声,于春秋时期《诗》的政治语言化中得到体现。
第二章是对孔子“言”思想的探讨。通过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的总结,分析孔子的“言”思想建立在以《诗》为代表的经典体系之上,一方面,他以礼乐文化为正统,将贵族交际中高度政治语言化的《诗》作为“言”教的范本;另一方面,他从《诗》中发掘“行”“志”“礼”三组概念为重要支点构建其语言理论体系。孔子尝试以“言”为枢纽连接言说者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志,培养“君子”人格,并以“正名”为手段勾画实现王道政治、建立有序社会的理想蓝图。孔子的“言”思想反映出三代语言意识的影响和对春秋时期现实语言危机的回应,其“言”思想立足于对经典的阐释,又以阐扬“礼治”为特点,故可概括为“雅言”。而以政治伦理型为本位的“言”思想,也成为在孔子之后儒家“言”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是对思孟学派“言”思想的讨论。通过文献分析,孟子的“言”论走向心性之说是受到子思学派的影响。具体而言,孟子的“言”思想配合其政治理论分为“修己”与“安人”两部分。一方面,孟子将语言视作通向人内心世界的工具,“修己”在于“知言”。另一方面,在王道政治的秩序建构中,他阐扬经典文献,强调执政者听取“善言”,重视言说对民众的引导作用。不唯如此,孟子还重视“辩”的功能,辩论术不仅是宣扬学说的手段,而且践行孔子“正名”思想,是为“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的语言理论由“心”“礼”“辩”三组概念支撑,由于“心性”是其政治思想的原点,阐释“言”“心”关系的“知言”观念是孟子“言”思想的核心。
第四章是对荀子“言”思想的讨论。与孔、孟二人不同,荀子活跃于战国名辩思潮兴盛之期,因此其“言”思想不仅传承学派,而且深受名学发展的影响。荀子分别讨论“言”与“名”。“君子之言”是荀子理想的语言形式,他指出言语之要在于宗经以明道,为此君子应积极参与论辩,以宣扬圣王之思想。“名”则为荀子礼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规定“正名”的内涵,尝试规范制“名”方式统一语言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正名》篇是荀子对语言在建构国家治术的重要功能进行理论总结,以礼为中心构建的“制名”之权统归于“王者”,反映先秦儒家对大一统时代即将到来而在语言理论上的回应。
总之,本文通过对传世文献及出土资料的梳理,结合前人相关论述,不唯建立一条从三代文化到荀子的儒家“言”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而且对比孔、孟、荀三人的语言理论,分析其有别于诸子的思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