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荀子
群
分
性
礼
摘要:
作为先秦儒家思想家主要代表之一的荀子,曾在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里倍受争议。甚至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移出了儒家正统的行列,这导致了在唐朝之后的较长时间中对荀子的研究出现空白。直至近代,学界兴起了一股研究荀子、为荀子“正名”的热潮,又将他再次列入儒家思想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浏览众多有关荀子及其思想的论著,多从人性论和礼论等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较少有针对他的“群分”思想的研究文献,因此,本文选择“群分”思想为主题予以分析。
在荀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天”与“人”、“性”与“伪”、“礼”与“治”等思想主体组成了其独特的社会治理思想,反映了“群分”思想的基础建构逻辑。荀子由天人相分为基础,认识到天与人分属不同职能区域,天人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天、人的相似处在于都具有自然属性,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不同之处则在于天没有主观能动性,而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并且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去改变事物。由天人关系引出人性是生来就有的,并且在群体社会的生活中人性具有的无限的欲望需要教导、纠正,也就是需要“伪”。如何去教导和纠正就要用到礼,“礼”通过“分”将人列为不同的等级、身份。为了更好地管理充满无限欲望的人,“礼”需要对不同阶级的人制定不同的规范,可以更有针对性。荀子通过对这一系列思想的思考,推动他将自然的人性和群体的社会性,作为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荀子“群分”思想,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主要是在先秦时期的背景下探寻“群分”思想的渊源,由儒、道、墨三家追溯和归纳荀子“群分”思想含义,确定“群分”思想早期形态的理论概念。第二,尝试系统和完整地诠释荀子“群分”思想的根据。第三,以荀子“礼”为主题,突出论证“群分”思想实践和“礼”相统一的特质。点明“群分”思想实践不仅要有“礼”的本质和要求作为前提,还需要有“礼”对与不同对象的实践行为作为支撑。第四,探讨认识以荀子“群分”思想为主题的时代价值。从而以思想和现实的角度,对荀子“群分”思想作进一步的反思和定位,探索其在现代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的意义。
本文从荀子天人思想、人性恶思想切入,讨论“群分”思想的产生,并在分析荀子的礼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荀子“群分”思想的最大功能就是为了社会和谐稳定。这也是荀子“群分”思想最重要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