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
时
教育观念
摘要:
当代教育研究有关教育时间的讨论层出不穷,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明确论述教育与时间关系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及“时”总计十一次,“时”蕴含着四时、时机、适时等多种意涵。孔子言“时”虽然频率不多,但是与许多核心观点如仁、礼等皆有所联系。
孔子受政治环境、礼乐环境以及四代时间观念影响,对“时”产生了独特领悟,他认为“时”既是破坏性因素,也是创造性条件。“时”与礼、乐文化相交融。孔子更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时间观念上,把他对“时”的理解融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当中。在孔子看来,教育中的“时”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自然与人性的统一,是持续与适时的统一。在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方面,“时”为个体生命时间的有限和群体文化精神的无限。在自然与人性的统一方面,孔子提倡教育要遵循天时和顺应人时。在持续与适时的统一方面,孔子认为教育是一个持续过程,教育要适时地开展。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时”在学、教、德三条君子培养路径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并产生了具体而微的作用。个体可以通过“时”的角度来理解学,学是一以贯之的勤勉过程,是注重过程的学习之机。以“时”的角度来理解教,教是兴于《诗》到立于礼再到成于乐的施教次序,教学时机在孔子与弟子门人解《诗》、问仁中皆有所体现。在修身方面,孔子提倡德行需要长久地培养,“时”是道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立德修德需要在“时”中恒久地坚守,道德践履亦有其时机化境遇,君子要随时以处中。
孟子赞誉孔子为“圣之时者”,孔子在“时”中达成和谐、完满的精神境界。孔子的“时”教育观念也得到了后世的继承与发展,展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时间观念。《学记》细化和精化了孔子有关教育时间的理论,孟子和曾子更是对孔子道德教育之“时”进行了具体阐述。反观当下教育生活中的“时”,人们更多注重在“时”中提升效率,实现一定社会功用。因此,相关教育研究应增强我国“时”教育观念的文化自信并充分挖掘古代“时”教育观念的历史智慧,这对构建中国教育体系下的时间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